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跑者大本营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风吻青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跑者传奇(一)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6:5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24 17:02 编辑

跑者传奇(九)
                              380斤胖子的健康路
                                           《健康时报》记者杜文明
  在减肥圈,老金是个有名儿的人,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在微博上还有一群年轻的粉丝。见到他是在早晨8点半。53岁的老金刚刚跑完一个小时的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掏出手机在动米网和新浪微博上写下运动记录:“今天早上奥力健身跑步机53.50分钟跑了10.10公里。运动心率最低110下,最高136下。”然后把手机放在一旁,开始到旁边去做器械运动。每天起码跑10公里,计算下来差不多已经跑了两万多公里,现在的他,176厘米,体重160斤,穿一件黄色的运动棉衣,身材非常结实,整个人透出一种经常运动的人特有的精神气,一举一动都很利落。恐怕没有人能够相信从2006年开始跑步的他,那时候是一个380斤的大胖子。

  老金,全名金立全,胖了20多年,最胖的时候380多斤。“我是个快乐的胖子,心态特别好,胃口也特别好,别人围观我我也挺开心。”老金说他少有其他胖人常有的自卑心理,他也是乐呵呵地给人们打招呼,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吃得也特别多。曾经一口气吃了半斤饺子,2瓶啤酒,150串羊肉串,还觉得“刚刚有点饱”。家里每次做饭,三分之二都是单给他做的。
    走路太累了,于是就用车代步,结果坐坏了好几辆车,家里的沙发、椅子也是常换常坏——体重放在那里呢。但他还是挺喜欢往外跑的,跟朋友坐飞机出去旅游,乘务长往往都要把他放在最后,因为他睡着了就打呼噜,身边的乘客纷纷投诉。心态没问题,身体却吃不消了。老金的身体负荷不了380斤的体重,处处亮起了红灯。先是嗜睡,跟人说着说着话,两分钟不到,呼噜声起来了,惊天动地。
  站着对老金来说都是负担了,路对面一个红灯,走过去就累得呼哧呼哧喘气,不休息就不行。老金后来翻那时候的照片,没有一张是站着的,都是坐着的,因为站着太累了。睡觉也没法躺着,只能半坐着睡,因为一躺下就压迫心脏,容易窒息。但就是半坐着睡觉也睡不好,经常睡着睡着就没声了,喘不上气,把自己憋醒了。小腿也开始红肿溃烂。有的医生说是丹毒,有的医生说是病毒感染,但治疗效果都不好。因为根源是肥胖,300多斤的体重压迫在小腿上,小腿受不了。真正让老金下决心去减肥的还是自己发生的一起车祸。开车的时候他睡着了,撞上了马路边的防护栏,车坏了,万幸人只是有点轻伤。老金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感觉到肥胖带来的死亡风险那么近地逼近自己。
  2006年1月1日,伴着迎接新年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老金慢慢悠悠地走进了离家最近的健身房,短短十几分钟的路程他一路歇了四五回。然后一呆就是8年。
  220斤是个什么概念呢?基本是两个成年女性的体重。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奇迹。但对老金来说,“减肥其实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呢,只要每天坚持跑步就行了!”他开始在跑步机上只能慢走,5分钟就必须下来休息一会儿,不然就喘不过气。休息几分钟后再慢慢走。锻炼1个小时往往休息的时间比在跑步机上的时间还多。
  “选择去健身房是为了不给自己任何放弃的借口。”老金解释说,这样的话,刮风、下雨、下雪,都风雨无阻,“下刀子也不耽误我在屋里跑步。”说起这个,老金满脸坚毅的表情。 “那有没有想过放弃?”“从来没有。我想活着,有时候感觉死神就在后面追着,我跑得越多,就能离它越远,就没想过放弃。”老金回答。
  几个月后,老金越走越快,身体的负荷能力逐渐增强,能跑步了。半年左右老金就减了30公斤。体型也小了一号。流脓流血的小腿也好了。2年下来,220斤肥肉消失了,大胖子老金变成了利落的老金,摆脱了厚厚脂肪包围的他仿佛换了一个人。
  “就是每天都坚持锻炼。走一会儿,喘一会儿。能跑了就开始跑。”减肥成功后,常有人问老金减肥的秘方,老金给出这个答案后,别人总会露出“哪有这么简单”的表情,总还想继续套出秘诀来,“你吃了什么?抽脂了吗?”不问出“灵丹妙药”就不罢休的劲头总让老金哭笑不得。“就是踏踏实实每天跑。”老金说,“现在的人们总想走捷径,只要有宣传说吃什么能治好病,不管不顾地就去排队了,一说要每天坚持做运动,做不了一个星期就放弃,这样换不来健康。”
  两年的锻炼之路,也让老金对减肥这件事有了一些思考。虽然没有减肥秘诀,但减掉了220斤肥肉,的确让老金总结了不少减肥的经验。很多人只关注体重,老金觉得,其实应该多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健康指标。人减肥都有一定的平台期(体重不变),如果只关注体重的变化,减肥者很容易丧失信心。
  很多人说起运动来都压力很大,觉得挤不出时间,老金有个“金氏7+1”理论。老金解释,7+1就是在保障每天定时7小时睡眠的前提下,科学高效地进行1小时健身锻炼!“其实运动是很好的休息,能帮助大脑和身体加速新陈代谢,提高睡眠质量。”除两个小时的运动外,老金经常会去踢踢足球,一踢就是两小时。但他不管这个叫锻炼,他管这个叫娱乐。“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是全程坚持下来的,所以要认真计算自己的有效运动时间。不能是朋友们一起打了两小时的羽毛球,你只上场了20分钟,就安慰自己说今天运动了2小时。”老金还见过很多人在健身房呆一小时,20分钟聊天,20分钟冲澡,最后只剩下20分钟锻炼。运动不能打折,安慰运动不能算数。上过电视,登过报纸,老金现在其实特别不乐意别人老问他减肥的事儿,觉得大家关注点错了,“我更想告诉大家,关注健康比关注体重更重要。减肥不是因为胖了不好看,而是因为胖了不健康。”
  
【我身边的励志哥】“ 海星
http://www.runnerhom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723
(出处: 跑者大本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9:5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5-4 19:54 编辑

跑者传奇(十)

《长跑人生》作者:《智族GQ》 内容来源:《智族GQ》2013年11月15日

      《智族》走访了从事不同职业的7位跑者,他们对跑步这一蕴含人类本能的行为投注了超出常人的心力,乃至于产生出一种类似宗教般的热情。他们的生存境况千差万别,但在奔跑的过程中,却呈现出十分相似的人格特质。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试图去探寻,跑步这一最为简单易行的运动,与复杂深邃的人性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密切的关联。
       对不同的人,跑步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对魏江雷来说,跑步是一种“自律”,不仅精疲力竭时要努力压制停下来的欲望,也意味着要准确地判断自身能力的上限,最精确地控制身体。对吴少刚来说,超级马拉松则让他提前准备好面对生活中的棘手困境。而对于苏勤生来说,跑步就是生活本身。在很多跑者的眼中,奔跑的过程甚至富有仪式感:这是人类和自己的身体最相依为命之时,分分秒秒体会和承受内心的快乐和苦楚,体味现代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直面自我的时刻。跑步的人,常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不安而迈开脚步,让压抑已久的情绪伴随着汗水的流淌得以释放,并实现对自我的开发与控制,以此抵御外界带来的不安全感。
        跑步常与“自我”、“孤独”、“忍耐”等词汇相关联。境况越是糟糕,人们就越拼命去跑。Christopher McDougall在《天生就会跑》一书中谈到,美国的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兴起都是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这三次起落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在缓解压力和营造快感方面,跑步甚至比性更有作为。人类天性中就有奔跑的欲望,只是需要将它释放出来。在中国,一股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的热潮也正在悄然兴起。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9:5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8-3 18:06 编辑

跑者传奇(十)之跑步大咖魏江雷
  魏江雷第一次在跑步中碰到“撞墙点”,是在2011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与大部分马拉松跑者在35公里后遭遇“撞墙点”不同,他在跑到15公里时就出现症状,并一直持续到终点。跑到15公里处,这位联想集团副总裁发现身体的各个部位逐一开始疼痛。就这样,各个器官轮番以痛感来抗议和罢工,周身上下皆是报警的信号。那是魏江雷人生中的第一场马拉松。比赛是在星期日,而身体的消耗并未随着比赛的结束而终止。周一勉力参加了一整天必须出席的会议后,他周二请了病假,这在他十余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中极为罕见。“实在没有办法,全身都在痛,走路都很困难。”
   他本不必如此痛苦。但魏江雷坚持跑完了剩余的大半赛程。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这一习惯——不管奔跑的速度降到何等的低,都不能走,这是不可逾越的原则。“违背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是一次,就意味着以后会违背更多的原则。这种状态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难上加难。”
参加那次北马,实际上是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虽然此前魏江雷已经保持了10年之久的长跑习惯,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一次性完成42.195公里的距离。那次他本想参加半程比赛,但名额已满,在同事的鼓动下,他将错就错地报了全程。
  2000年,当时还在美国加州工作的魏江雷决定开始跑步。最初的理由很简单: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体重。初始的体验谈不上愉悦,新手大多如此。强迫自己跑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给出了积极的反馈,距离一点点地增长,呼吸和心跳节奏变得稳定。就这样,跑步如同进食、工作、睡眠一样,成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不再需要用理性支撑。
综合考虑体能、精力、时间等因素后,魏江雷将跑步指标定为一周50公里,并一直保持至今。在此期间,他也尝试过其他运动,但由始至终坚持下来的只有跑步。他觉得,其他的项目或是需要与他人进行对抗,或是要将精力集中于技术和应对风险,唯有跑步,人的自我意识被焕发出来,独自克服自身的极限和伤痛,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身体。“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工具,最简单,也最纯粹。”
   这种体验在遇到极端天气时被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周末的清晨6点,魏江雷来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进行2 ~ 3小时的训练。一次,他刚刚跑了十几分钟,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公园深处跑去。雨水倾盆而下,每一寸皮肤都被打得透湿。冷到浑身颤抖自不必说,被雨滴不停敲打的身体开始感到火辣辣的刺痛,头脑也空白恍惚起来。然而,抛开这一切不适,咬牙跑完全程后,似乎平日里所有的烦恼事都从躯体深处挤榨出来,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这种时候,你才会觉得自己在独自面对自己,孤身面对整个世界。”清晨6点,奥森公园里的跑者本就不多,赶上雨天,放眼望去几乎空无一人。魏江雷觉得,人的精神和肉体常常是分离的,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而只有在独自跑步时,才是和自我最亲近的时候,灵魂和身体才有机会独处。
   每一次在奥森公园的长距离训练,被魏江雷视为独自调整人生状态的最佳契机。刚刚起跑时,过去一段时间的压力、烦恼、困惑全部涌上心头,促使他迈开双腿释放内心的苦闷。随着里程的增加,纷繁缠绕的思绪渐渐开始显现出条理,到了最后几公里,所有解不开的头绪一一理顺,脚步也随之轻快许多。回想起两年前那次将错就错的北马,浑身难以动弹的苦楚固然难以忘记,但魏江雷也从中感受到此前无法体验的愉悦,进而催生出相应的自信:他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身体,发现长期坚持跑步,身体结构无声无息地发生着变化。他此前并不确信,人至中年,身体是否还有改变的可能。这样的未知之事,通过跑步一点点自我昭示出来:“我确定,我现在的身体机能和30岁的人不相上下。”
   同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不同跑者的心态不尽相同——有人追求一次比赛中的绝对速度,有人追求比赛的数量,有人不满足于比赛的距离转而参加更加漫长的超级马拉松赛事。而魏江雷的心态则是:在比赛中竭尽全力挖掘平日训练中积累的能量,但绝不冒险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谈起自己跑步时的心态,魏江雷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自律”。所谓自律,不仅是指在精疲力竭时努力压制想要停下来休息的欲望,“一步都不能走”;同时也意味着要准确地判断自身能力的上限在哪里,不允许自己冒着损伤身体的危险去挑战超出能力范围的目标。
   2013年1月的厦门马拉松,魏江雷创下了个人最好成绩:4小时16分。这并非一个多么理想的成绩,很多人鼓励他加把劲突破4小时大关,但他却无意于达到这一点,因为这意味着日常训练量的大幅度提升。身负联想集团整个中国区的市场营销工作,他的公务安排精确到小时,他既希望跑步能为他带来充沛的体力以应对工作,又不能让训练挤占工作时间,更不允许运动伤病的出现。他不愿打破这个平衡去追求更快的速度,比起突破个人最好成绩,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对身体状态的准确控制。
   曾有过让自己耿耿于怀的经历。2012年年初的厦门马拉松,他在32公里处突然两腿抽筋,痛到难以动弹。再加上阴冷的海风吹过,整个躯体在寒冷和疼痛的交织中不住颤抖。经过简单的现场治疗后,他勉力维持到了终点,时间是4小时48分,个人最差成绩。
   魏江雷至今为那次比赛感到懊恼,甚至刻骨铭心。他希望实现对自己身体的精准掌控,而那次过程,无疑是一次彻底的失控。厦门比赛3个月前的北京马拉松,他轻松完赛,心里不知不觉中生出一种轻慢。“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从那次比赛以后,就没有怎么好好训练过。”他将此视为一种严重的不自律,而后果便是,在赛道上残酷的失败。另外一个他不赞同的举动是,在比赛前为自己置办一套全新的装备。再好的装备,如果没有经过100公里以上的磨合,都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这样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匆忙上阵,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6:5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5-16 17:00 编辑

跑者传奇(十一)之极地跑者吴少刚
   时针指向18点整。吴少刚瘫陷在靠椅中,在50℃以上的高温中连续奔跑了10个小时后,他已无法阻止体能的流失。高温不仅在减耗他的体能,还在吞噬他的意识。“不能就这么结束了。”吴少刚拼尽全力抓过一瓶冰水,抬起头一口气灌下去。但他的内脏已经无法承受悬殊的冷热交替,“哇”的一声,胃里的食物伴着汗水和泪珠翻涌而出。
    这一天是2013年7月15日,吴少刚完成了70公里的赛程,而距离终点还有将近150公里——尚未完成三分之一。此时的气温,已经达到了54.4℃,路面温度更是达到了75℃。之后的数小时里,气温将会急剧下降,直至零度以下。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恶水超级马拉松——世界上最艰难的超级马拉松赛。从西半球最低点海拔-86米的死亡谷,翻越三座山脉,跑至217公里外海拔2548米的惠特尼山。
   如此艰难的赛事,即使身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俱乐部的首位亚洲成员,吴少刚此前也未敢轻易尝试。为了完成这次终极挑战,他准备了三年有余。此前的他已经跑遍了全球七大洲的超级马拉松赛事,从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到炙热无比的撒哈拉沙漠,从长城到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乃至遍地毒虫猛兽的亚马孙森林。
   吴少刚出生于马来西亚一个属于英国人的橡胶园,父亲是卡车修理工,母亲则在建筑工地做零工。19岁那年,他参加了小镇举办的越野赛,家境拮据的他比赛时甚至没有鞋子,赤足上阵跑了第四名。第二年,依旧赤足的他得了冠军。
  他将当时的原始动力归结为并不幸福的童年经历。出身贫苦的他期望通过学业改变命运,这使他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当赤裸的双脚一次次撞击地面时,他发现自己能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躯体,那些精神包袱和不快的记忆,则顺着躯干无声无息地向下流淌,肢体越发轻盈,平日里愤懑的内心也随之舒展开来。
   高中毕业后,吴少刚做了一年建筑工人,攒足学费后,前往新西兰留学。25岁时,他在新西兰跑了人生第一次马拉松。自此之后,他将一句话挂在嘴边:最困难的不是马拉松比赛本身,而是走到起跑线上。吴少刚最终定居于上海,担任一家国际矿业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大部分个人时间,他都在世界各地参加中意的马拉松赛事。中年后转向距离更长、自然环境更恶劣的超级马拉松。
   从第一次跑马拉松开始,吴少刚就不是一个以速度见长的选手。26年间参加了100多项马拉松赛事,但世界五大马拉松之一的波士顿马拉松他从未参加过,原因竟是成绩达不到报名标准。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他觉得跑得多、跑得远,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马拉松的哲学不是胜者为王,优胜劣汰。当身边不停地有人超过,还能气息稳定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跑,这是一种境界。”
尽管身经百战,吴少刚仍会不时遭遇失败。近来最让他遗憾的是2012年9月的雅典-斯巴达246公里超级马拉松,他怀着朝圣的心情参加这项在马拉松发源地举办的经典赛事,但却在30公里处就意外出局,对他来说是第一次。
   “我显然低估了比赛的难度。”一头雾水坐上“收容车”之后,吴少刚才突然想到,这毕竟是一项三百多人参加却只有六七十人能够完赛的艰难赛事,容不得半点儿大意。
这样的经历让吴少刚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已经过了单纯凭借体力就能达成目标的阶段。节奏的把控、经验的积累,才是更需着力的环节。参加恶水马拉松前,他为自己安排了多次高温环境下的80公里以上的训练,正是这样的准备,让比赛中几近休克的他确信,只要状态得以恢复,他可以应对此后的150公里赛程。
   吴少刚加快脚步,凭借头灯发出的微弱光亮在黑夜中前行。趋于零度的气温一次次遏制了他休息的念头,一路小跑中,他到达了半程检录点。他看看手表,时间是凌晨6点07分,太阳已经升起。
   常常有人问他,动辄上百公里的赛程中,你都在想些什么?吴少刚觉得,这样问的人大抵都没有超长距离耐力跑的经历:超级马拉松不同于常规赛事,可以精神放松地随意遐想,随着里程的增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未知因素迫使你必须全神贯注于比赛本身——在亚马孙,7天的丛林马拉松,他在第一天就被树干绊倒,导致左肩脱臼;在尼泊尔,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他跑了6个多小时后发现自己跑错了路;在摩纳哥,他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蹬地不能过于用力,以免双腿陷入沙漠出其意外的流沙中……
   在半程处稍作歇息补充能量后,他又一步不停地跑到了144公里检录处,时间是中午12点47分。吴少刚觉得,超级马拉松对于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人体的极点来临时,除了调用最本能的力量全力应对,再无任何别的选择。有过类似的经历后,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等棘手的事情,都有能力从容应对。“有过这种别无选择的经历后,你会觉得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数不清的解决办法。”
   最后几十公里,是连续的陡坡爬升。此时的吴少刚,跑出了海拔为负数的盆地,跑上了一路上坡的山原,跑过了烈日灼人的正午,又再次跑入了寒风吹拂的深夜……他已无从感知50多度的温差和2000多米的起落,整个人就像一部自动驾驶的汽车,出于本能地甩动手臂,将双腿一步接一步向前递送出去。他甚至出现了幻觉,觉到身边总有动物飞奔而过,而实际上,前后几百米的距离内,都空无一人。
   终于,漆黑的道路前方出现了几缕闪烁的光亮,越发清晰的吼叫和欢呼唤醒了吴少刚的意识。他确定眼前的画面不再是幻觉。和往常每次比赛一样,他调动起全身仅存的气力,在距离终点500米时全力冲刺。距离吴少刚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过去了42小时51分40秒。时间定格在7月17日凌晨2点51分。他的第33个超级马拉松就此画上句号。前方闪烁的灯光不再忽明忽暗,他的眼前一下子亮堂起来。
25#
发表于 2014-5-23 19:42:18 | 只看该作者
   奇人太多–2013年完成了2000场马拉松的德国人克里斯丁.荷...
克里斯丁. 荷塔斯  ChristianHottas, 德国汉堡人,1956年出生,1986年30岁时开始跑人生中的第一个马拉松。2011年10月8日为止,共跑了1767场马拉松+超长马拉松。而截止到2012年1月28日,荷塔斯更是把这个记录提高到1811场马拉松+超长马拉松。




2013年5月5日,57岁的荷塔斯完成了他人生的第2000场马拉松 – 汉诺威马拉松Hannover  Marathon,号码布特别选择了2000号。为了庆祝这次盛况,全程有20个免费参赛的陪跑队友,10个来自德国,10个来自国外,号码是2001-2020。 另外80个参赛费有优惠折扣的陪跑队友,号码是2021-2100。全部着特制统一黄色T恤,围着红色T恤的荷塔斯一起跑,看起来,非常的拉风。最终,荷塔斯以5hr 30m 52s 完赛。
他的好朋友,德国人霍斯特. 普雷斯勒 Horst Preisler ,1935年8月2日出生,1974年39岁时开始跑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是在1984  Bienwald马拉松创造的2hr 54min 39s。2000年,普雷斯勒完成了他人生的第1000 场马拉松式-柏林马拉松,也是第一个完成千马的人。截止2012年1月28日,他一共跑了1762场马拉松+超长马拉松。而到2012年12月31日,他的记录提高到了1806场。



此外,还有德国老奶奶级别的Sigrid Eichner,  2013年2月27日参加的第6届塞舌尔生态友好马拉松SeychellesEco-Friendly Marathon,是这位72岁的德国女士人生中的第1751场马拉松+超长马拉松,耗时6hr22min28s。她大概跑了700场超长马拉松。
她应该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跑完1000场马拉松的女士。而日本的那位迫田法子要到今年才会达到1000场。



除了以上三位德国人,截止2013年1月1日,跑完1000场马拉松的还有
4.  KaleviSaukkonen (芬兰) - 1,571
5.  Hans-Joachim Meyer (荷兰) - 1,448
6.  Willin Mutze (德国) - 1,215
7.  Wilhelm Mutze (德国) - 1,215
8.  Giichi Kojima 小岛义一 (日本) - 1,173
9.  Peter Wieneke (德国) - 1,037
10. Jim Simpson (美国) - 1,000  这位美国的吉姆.辛普森,我已经单独发文介绍过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8:08:18 | 只看该作者

跑者传奇(十二)之52岁图书管理员勇夺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冠军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8-3 18:12 编辑

来源:燕赵都市报--冀中版实习生 何敬仁2014年08月01日
   结实的身体,黝黑的皮肤,52岁的他看起来是那么年轻,常年锻炼让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皱纹。王力伟,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里一名普普通通的图书馆馆员,在7月27日结束的2014年铁人三项世界杯赛上,他勇得水陆两项冠军。对于这次夺冠,王力伟坚信一句话:“苦练有可能出成绩,不练绝对垫底。”
国际“铁人”曾是个病秧子
   王力伟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起来跑步,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饭。年过半百的王力伟在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图书馆当馆员多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收拾整理图书,有人来借书,我就给他们办理借阅手续。”王力伟说,图书馆的工作虽然简单,但并没有消磨他对体育的热忱。
提起痴迷铁人三项的缘由,王力伟笑着说:“这项运动需要常人达不到的体能,别看我现在身体棒,小时候可是个病秧子。”王力伟小时候身体很不好,感冒发烧是常事,“那时候我三天两头去医院,连医院的护士都认识我了”。他上学时最不喜欢体育课,“每次体育课跑圈,我体能不好,总是垫底。”王力伟说,虽然同学们没有笑话过他,但他很不甘心,“就是在那时候,我下决心一定要把身体练好”。
   17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力伟在电视中看到了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铁人三项比赛。“太不可思议了,他们要跑20公里,游泳一公里,还要骑自行车,这些都要一气呵成。”惊讶之余的王力伟深有感触,“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完成铁人三项”。
跑步磨破了3筐鞋
    说到就要做到,在之后的30多年里,王力伟针对跑步、游泳、骑车三项制定了自己的训练计划。每天凌晨4时,他准时从家出发,“夏天还好,早上凉快,一到冬天,能从被窝里出来就是心理上的磨炼。”王力伟说,他沿着马路一直跑,要跑20公里左右,“一开始根本就跑不下来,我就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下,多跑几步”。就是每次坚持多跑几步,让他逐渐接近了20公里的目标。多年坚持跑步,王力伟跑坏的鞋子越来越多,“鞋底磨破了我就扔,现在差不多要有3筐了”。
    1982年,有条件到室内游泳馆游泳的人还不多,王力伟为了学习游泳,专门找到保定市体育局。得知他要练习铁人三项,当时的负责人杨惠民专门给他开了介绍信,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游泳的事终于有了眉目,馆长特许他在11时到13时训练。中午时间短暂,王力伟不吃午饭,中午下班直接就去游泳馆训练,“如果吃饭,游泳的时候肯定会吐”,这一习惯他保持了16年。
终获国际铁人三项赛冠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王力伟第一次去参加北京“华远杯”铁人三项比赛。两公里游泳、100公里自行车、42公里马拉松的比赛,因鞋的问题,王力伟跑掉了两个趾甲盖,蓝白色的跑步鞋变成了鲜红色,最后他以7小时7分完成比赛,名列第20名,获得了“铁人”称号。“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虽然名次不太好,但这是对我多年来训练的认可,我已经很满意了。”王力伟说。
   此后的27年里,王力伟多次参加国家级、世界级铁人三项比赛,获得了很多优异成绩。2011年,三水云东海洲际杯铁人三项赛业余组水陆两项赛上,王力伟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冠军称号,“当我夺冠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一生没虚度。”王力伟感慨万千。
   今年7月27日,夺得2014年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冠军后,王力伟有了新的目标:“我现在是国家一级铁人三项运动员,争取在3年内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王力伟说,“健将”这个最高荣誉一直激励着他,虽然已经52岁了,“但我还能跑,我还能游,在铁人三项赛中,我还要继续拼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5:5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8-21 15:54 编辑

跑者传奇(十三)之孙更生,跑龄半世纪       记者:黑麦<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14期
  2013年初冬,上海国际马拉松在外滩广场开跑前,转播镜头对准了参赛者中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他穿着专业的马拉松跑鞋、长跑外套,神采奕奕地注视着前方,在上海的冷风中呼出一团雾气。人群的后方,是他的巨幅照片,那是赛事主办方依据他的“跑步生涯”制作的广告牌,画面上写着一句孙更生常说的话:“我要跑到跑不动。”
  多数跑友是在耐克的电视广告中认识孙更生的,在片中,他穿着浅黄色的跨栏背心,脚踏一双灰白色跑鞋,用并不快的速度跑过城市的街巷,看着镜头时,孙更生自述道自己的眼神儿里还有一点儿紧张。“我在拍广告的时候就是想推广长跑,没想到自己能够成为值得跑友学习的偶像。跑友,是我这几年才学到的新词儿。”
  孙更生在山西太原建设北路的供电局大院住了一辈子,院里罕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马拉松选手。每天下午,孙更生跟同院邻居“闲唠”,“象棋、京剧、集邮、黄金时间的电视剧,我们都聊”。同龄的老人觉得“他的气色很好”。
  孙更生喜欢在早晨跑步,早上七八点,吃过早饭的孙更生就出现在楼前开始准备活动,平日里他坚持穿一双国产的跑步鞋,专业的马拉松鞋都是参加比赛的时候穿的。近60年的跑步生涯,让孙更生跑遍了太原的所有街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回可能还是第一次长跑,当时的勇气就像天生的。” 1955年,孙更生上初中,学校组织了一次近郊的远足活动,往返40公里的路程,孙更生几乎是一路跑着回来的,似乎在奔跑中找到了一点“自由的感觉”,此后成为全校唯一坚持跑步的孩子。孙更生觉得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究竟为什么喜欢上了跑步,“可能是身体的需要,跑下来,才能懂”。
   这个爱好逐渐成为孙更生的日常习惯,刮风下雨从没间断。“一个小时起,高兴了跑一个半小时。”从来不要求速度和距离,它觉得跑步就像是自己和身体的对话,“要一点儿勇气,慢慢来。几年下来,我就把太原跑遍了,城市不大,越跑越熟悉,路上常有认识我的打招呼。”然而,孙更生跑步时大多随着一种孤独感,“可能是因为跑步的人少。我家里人反对不理解,觉得我有点疯狂、偏执,也担心我这样跑下去身体会吃不消。后来,为了让老伴心里舒服上一点,每天跑步回来我都会带着一兜子菜。直到退休之后,家里人发现我的身体越来越结实,也开始支持我长跑了。”
   偶尔能见到长跑的人,都会让孙更生觉得有点儿兴奋。90年代,太原的长跑人数开始增加,这让孙更生觉得“城市里有活气儿”。“我家电视天天开着体育台,我看见外国人喜欢跑步,他们有热情,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运动,每次看见街上有跑步的人我觉得挺欣慰的。” 2000年夏天加入了省长跑协会,马拉松还是个陌生的字眼儿,在打听到北京马拉松是“专业的国际级赛事时”,孙更生心里也打鼓:“毕竟当时没有跑过这么长的距离,而且当时报名参赛的选手都是专业运动员,我不知道能不能报上名,更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既然自己喜欢跑步,既然马拉松是最专业的长跑项目,为什么不参加呢?”怀着对长跑最单纯的热情和勇气,他做了一个决定。然而,42.195公里的长度对于孙更生来说是生僻的,在太原两次仓促的尝试后,孙更生买了一张前往北京的卧铺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北京。他在车站换好简单的运动服,坐公共汽车来到位于天安门的出发点儿。“当时参加比赛的人少,几十个人,看着都挺专业,我可能是最业余的选手。”他低头望着胸前的号码牌时,“心里还是有点兴奋,还记得发令枪响的时候,所有人都冲了出去,由于没有经验,又不能跟那些专业选手跑,我就只能找自己的节奏。在距离终点朝阳公园大门还有7公里的时候,我出现了力竭,当时真的想过放弃。路过最后一个饮水站后,我开始用自己的速度冲刺,我记得冲过终点时,计时器上显示4小时6分钟。”当晚,孙更生小心翼翼地将号码牌和比赛服收好,戴着奖牌乘夜车回家了。和当年的冠军纳尔森相差近两个小时的成绩,虽然比不上专业运动员,但这次尝试让我有了跑下去的勇气。
    第二年,孙更生跑出了3小时56分钟的成绩。赛后他又得知第七届中日极限马拉松赛即将开始。“这个极限马拉松全长为100多公里,两个国家的马拉松爱好者都来参加,我听说有小姑娘都能跑完全程,心里也有底了。”10月28日清晨,孙更生和40多名参赛者又一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他说:“我们跑过了顺义、怀柔,终点是慕田峪长城。每10公里设有一个饮食补充点,能喝一点牛奶,嚼点巧克力。我记得最后的20公里非常痛苦,要爬长城,到达最高处后还得下来,因为终点就设在长城脚下。”经过13个小时的奔跑,老孙完成了生命中最长的一次奔跑。“下午6时,我到达终点,第20名,也是最后一名,后来我听说,我身后的20多个选手在中途就放弃了。”
  “从来没有在中国见到这么能跑的老人”。“当时我62岁,我觉得这是我整个跑步生涯的新开始,每一次跑步前都不知道哪儿来的信心,迈出第一步,脚碰到地面时,跑下去的勇气接踵而至。”沿途所看到的街道,给自己鼓劲的人群都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孙更生在几天后又来到大连。“跑了一场马拉松,跑完以后觉得特别疲累,我记得当天晚上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特香。我最喜欢跑的马拉松是在厦门,我觉得当地的人都很重视这个比赛,参与的人特别多,全城都像在过一个‘跑步节’。跑马拉松逐渐成了习惯,我也不再有什么负担。”老孙服老,他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开始退步”,但是他仍旧愿意做赛场上“最年长的选手。从2000年开始,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总共80多个马拉松赛,其中包括难度最大的西藏半程马拉松,现在太原也有了马拉松赛,比赛多了,我看到愿意跑步的人多了,就挺好。”
  在跑友看来,孙更生对于跑步的钟情让人感动。这几年,有的赛事不再接受像他这样年纪的人报名,可他依旧要跑。老孙的卧室内挂着几十枚奖牌、奖杯、成绩证书、号码牌、车票、相片,甚至几双跑坏了的运动鞋。他说:“我了解自己,知道我还能跑,我要跑到跑不动。”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5:5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8-21 15:57 编辑

跑者传奇(十四)之八旬伉俪的传奇奔跑人生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付晓英)
   坚持跑步几十年,88岁的张亮友和83岁的尚殿娥夫妇的精神状态都很好。老两口住在安徽淮南市,生活完全自理。由于在淮南跑步界颇有名气,拜访者不少,张亮友专门辟出一间“会客厅”。会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就是夫妇俩跑郑开马拉松比赛到达终点时的大照片。
   从1952年开始,张亮友已经坚持跑步60多年。当时,他在淮南煤矿当矿工,工厂里实行三班制,为了能晨跑,他把早班换给别人,自己上夜班,清晨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跑步,跑完再回家睡觉,风雨无阻。他没有专门的跑鞋,脚常被磨破,鞋里全是血,鞋底跑掉了就钉块胶皮,鞋帮跑烂就找个草绳把鞋捆住,有时甚至光着脚跑。当时很多人叫张亮友“跑疯子”,说他大早晨不睡觉,光知道傻跑。
   1955年,张亮友去上海参加全民运动会,并且以33分钟的成绩获得男子1万米长跑的冠军。赛后,他买书自学马拉松训练方法。他每天要跑50多公里,为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他想了个办法:“当时大家都爱吃豆芽,我们住的地方卖豆芽的又贵又少,寿县的豆芽又好又便宜,从家里到寿县,来回路程正好50多公里,我就每天跑步去帮邻居们买豆芽。”
练习马拉松两年多后,张亮友给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写了3封信,希望国家能开展马拉松运动。第3封信寄出去后,国家体委就派人到安徽省对马拉松运动考察立项。“当时有20多个人一起测验,我跑了2小时52分34秒6的成绩,拿了第一名,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马拉松纪录。”张亮友非常自豪。
   这之后,张亮友的人生几经起落。先是被省里调到合肥进行专业跑步训练。后来训练被叫停,又遭诬陷被送去劳改了两年多,直到1962年洗清罪名被释放……风雨更迭,没停下过的是他每天奔跑的脚步和耳边“跑疯子”的嘲讽声。
1984年,年近60岁的他被国家选去参加洛杉矶第17届世界老年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上,中国代表队拿到了团体第三名的佳绩。比赛回来,张亮友总算扬眉吐气了,没有人再笑他,本来身体不好的老伴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跑步。“最开始,他在前面跑步,我跟在后边骑自行车,到1984年,我骑了两年自行车,觉得身体差不多能承受了,就跟他一起跑。开始他把我甩在后面,慢慢地我就能追上了,形成习惯后每天至少跑20公里。”尚殿娥说。1988年,她在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拿到了老年组1万米的长跑冠军。
   退休后,张亮友和尚殿娥参加过厦门、香港等地的马拉松比赛,还去过韩国参加比赛。直到现在,老两口依然保持着二三十年前的训练习惯:无论寒暑,他们基本都在凌晨3点起床,3点半左右出门跑步。
   今年3月底,老两口报名参加郑开马拉松全程比赛。经过反复沟通,组委会最终同意两人的请求。按规定,马拉松比赛是6小时内跑完42.195公里。张亮友和尚殿娥速度慢,担心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比赛,给组委会工作带来麻烦,就申请了提前两个小时出发。陪老两口跑完全程的刘宝平说,“很多常跑马拉松的人都认识他们,在赛道上跟他们打招呼。中途超过一个小伙子,老爷子还拍拍人家说加油、要加强锻炼。”老两口最终的成绩是7小时57分30秒,这个数字张亮友挺喜欢。
   如今,老两口又有了新想法:“本打算跑完这次郑开马拉松之后就‘挂靴’,现在还想在2017年再跑一次,那时候正好是我创下中国第一个马拉松纪录60周年,我俩如果携手跑下来,一定会创下世界纪录。”张亮友说,他们还想带动更多的人一道动起来。
29#
发表于 2014-9-24 12:43:40 | 只看该作者
我郑开见张亮友了,很牛,2012年,我们在同一辆收容车上!

点评

多么希望我们到他们的年龄时候仍然可以快乐的起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11:53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1:53:25 | 只看该作者
嘎小子 发表于 2014-9-24 12:43
我郑开见张亮友了,很牛,2012年,我们在同一辆收容车上!

多么希望我们到他们的年龄时候仍然可以快乐的起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跑者大本营 ( 冀ICP备2022018670号-1 )  

GMT+8, 2025-5-9 21:28

0311-66698866

Pao Zhe Da Ben Yi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