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6-2-21 11:02 编辑
本文摘自《 青年参考2016年01月20日》记者张慧 2016年1月3日,塞浦路斯马拉松赛事总监宣布,中国的马拉松爱好者将首次有组织地参与3月举行的塞浦路斯马拉松比赛。与动辄参与者上万的六大国际马拉松锦标赛相比,只有1200人参赛的塞浦路斯马拉松规模“迷你”,但其中的中国面孔似乎折射了中国年轻人澎湃的热情。 从无人问津到一赛难求 在银行工作的小夏2015年5月被朋友拉入“石家庄创想跑团”,开始跑步。她最初的动力是“身边的小伙伴都在跑”。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作为一个“业余跑者”,她并没有系统地训练,通常呼朋引伴地跑5公里、10公里,最多跑过半程马拉松。 李先生工作的地产公司以热爱运动著称,他2015年刚刚在柏林完成了人生首次全程马拉松。如今进入冬休期的李先生没事时会欣赏挂在家里的5块完赛纪念牌,并筹划着参加下一次马拉松比赛。 “对很多人来说,跑完第一个马拉松是人生中里程碑的时刻,困难的是坚持跑下去。”他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跑步已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最新的信仰。”孙女士告诉英国《金融时报》。除了5个孩子的母亲和知识产权律师,孙女士还是中国第一位在七大洲完成7场马拉松比赛的中国女性。“过去30年,金钱是人们的动力,人们从不思考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孙女士表示,她很高兴看到,在过去的三四年里,中国的国民运动从逛街购物转换到更加健康的长跑上。 香港《南华早报》称,1981年,北京第一次举行国际马拉松比赛时,只有不到200人参赛。到了2015年,供需关系已经颠倒过来。上海马拉松比赛,10万人争抢2.3万个参赛名额,组织者不得不抽签决定参赛资格。北京的鸟巢半程马拉松比赛,组织方宣布报名将持续半个月,没想到几个小时参赛名额就爆满,网站的服务器一度不堪重负。网友纷纷吐槽,在中国跑马拉松除了意志力和体力,也需要一些运气。 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官方数据称,中国2011年举行的官方马拉松比赛为22场,2015年超过了120场。快速增加的赛事是为了迎合数量不断增加的跑者。有马拉松组织者告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前后,中国很多马拉松比赛报名都报不满,宣传时要主打“赠送免费T恤衫”。与此同时,中国跑者出境参加马拉松赛的热情也在增加。澳大利亚组织者表示,过去两年里,参加昆士兰黄金海岸国际马拉松赛的中国人增加了9倍。 七成中国人热爱跑步 1995年启动的全民健身计划带动了居民运动热情的高涨。最初响应全民健身计划的是让广场舞红遍中国的大爷大妈。近10年来,中青年的健身意识逐年增强,跑步作为门槛最低的运动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市场调查机构尼尔森公司近期的调查显示,7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最喜爱的运动是跑步,80%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3年中购买了运动鞋和各种装备,30%的受访者拥有健身房的会员卡,60%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上有健身类的App。 中国著名的长跑女将孙英杰2014年开创了自己的跑步俱乐部。她的俱乐部在全国有约5000名成员,最小的8岁,最年长的75岁,他们每年交1900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万元)的年费,每周上课一次,学习如何跑得更快、更安全、更快乐。 因为和朋友结伴而跑,小夏并没感到起跑艰难,虽然也经历了跑步姿势不正确、保护措施不完善带来的困扰和伤痛,但跑团中前辈的答疑解惑让她顺利度过了这个难关。真正让她爱上跑步是在完成了第一个10公里之后,“之后就觉得跑步没有那么难了”。孙女士认为中国人跑步的熊熊烈火应该再添一把柴,她计划在中小城市组织100场马拉松比赛,她的目标是推动100万中国人动起来。尼尔森中国的工作人员张女士认为,中国的健身潮刚刚开始。她告诉《金融时报》,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10亿,但美国跑马拉松的人数是中国的七八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