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6-11-9 11:13 编辑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梁璇 10月30日早7点,2016上海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上马”)在外滩金牛广场鸣枪起跑。2小时10分18秒后,来自南非的A1001号选手莫库卡成为男子组冠军,16分钟后,埃塞俄比亚姑娘德雷杰率先冲过女子组终点线。 非洲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的实力众所周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围绕上马终点八万人体育场周边的街巷,在开赛前几天,已经被他们用脚步“阅读”过数遍。不到8点的清晨,当大爷大妈候在超市门口准备抢购最新鲜的蔬菜时,大多数非洲选手已经完成了早上的训练。晚高峰未散,华灯初上,门口的火锅店刚刚排起长龙,一心备战的非洲选手早已进入梦乡。 晚7点30分,马奎斯·乔奈提用窗帘遮住城市霓虹,钻进了被子,“倒时差是件麻烦事儿。”在马奎斯看来,中国和埃塞俄比亚5个小时的时差,绝不能成为比赛的绊脚石,他把一切都安排妥帖:因大赛在即,他将强度调整至用35分钟完成7公里慢跑,一天一到两练,通常早上6点45分起床训练,然后冲澡、吃早餐,当上班族打卡时,他已经回到房间开始白天的睡眠,“强迫自己多睡一点”,实在睡不着,就看电影、按摩或者跟着音乐一个人跳舞,但除了训练,绝不出酒店。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对运动员来说,赛前唯一的任务就是调整状态,旅游、购物等是违反原则、不专业的表现。” 虽然,腿伤加剧让马奎斯料想到自己的成绩不会理想,但为了飞行10个小时换来的机会,他不允许自己的备战有一丝马虎。况且,2小时4分54秒的PB(个人最好成绩),让他成为本届上马的一大“亮点”——作为一项金标赛事,今年上马邀请了9个国家30名精英选手以保障赛会成绩,马奎斯的名字出现在为赛前预热的新闻稿件中。 但自觉维持专业性,并非受到重视的选手独有。比赛前一天,清晨6点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笼在头天夜里小雨氤氲的雾气中,一个身材矮小的非洲小伙套在宽大的冲锋衣里,步伐轻盈地躲过了头天夜里的繁华,他的经过没有吵醒倒在路边的啤酒瓶和已经不会发光的塑料魔鬼角发箍。阿斯卡亚则没那么寂寞,她和5个同伴一起,从体育场内的酒店出发,与穿着太极服的老人擦身而过,在从某运动品牌“管你第几名”的巨大广告牌下拐了个弯,为在明天比赛中取得好名次作最后准备,零陵路、中山南二路、天钥桥路,她只顾撒开腿在人行道上奔跑,根本记不住这些路名,更不觉得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赛前两天,阿斯卡亚已经从环卫工人刘师傅身边跑过三四遍,“一个女孩在一堆男孩中,衣服也一样,不会错。”在体育场附近见过不少跑步爱好者的刘师傅断定,“从跑姿和轻松的样子就知道,他们肯定有水平,不会喘着粗气、哈着腰,而且非洲人本来就更会跑。” 而今天在赛道上,阿斯卡亚甚至被认了出来,“我知道她来自埃塞俄比亚。”在中国读研究生的加纳男孩贾马尔热衷田径运动,虽然从他身边跑过的非洲运动员鲜有来自加纳的,但在上海的大街上看到和自己肤色相同的运动员在拼搏,他露出一口白牙笑着说:“他们让我为我的肤色感到骄傲”。 但在奔跑中的人似乎只专注于跑步本身。马奎斯甚至记不清自己第一次来中国参加马拉松的城市名字,他更看重的是赛前训练的环境,“最好别有太多的汽车、自行车或行人,有公园或大学最好。”但有机会在城市道路中奔跑,他也有了对中国人的初步印象,“我喜欢你们,感觉你们都很努力,每个人都很忙。” “他们当然也有搞不清的状况。” 作为中国头号马拉松经纪人陶绍明在非洲训练营的外事总监,周荣遇到过很多让非洲选手疑惑,可自己却答不上来的问题,“比如,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有些城市的马拉松,到点不发枪,却要等很久的领导讲话,认为这会影响赛前热身的效果。”也不乏不少跑错路线的情况,“比如最近的南京马拉松,但好在他们只是郁闷了一下,不会纠结很久,很快就专注下一个目标了。”
虽然在专业性上仍需磨合,但在周荣看来,中国依然是不少非洲选手热衷的赛场,在这里,他们也能找到比赛之外的乐趣。“他们普遍对中国印象很好,认为很现代化,尤其喜欢买手机,我甚至看过他们扛回来被子和拖鞋。”即便自律如马奎斯,他也希望在比赛之后能有一天观光,只是和阿斯卡亚买化妆品和衣服的需求不同,“我想参观一下中国知名的公司和工厂,了解它们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