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跑者大本营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奔跑332公里——-中国第一位巨人之旅全程完赛者自述》推荐摘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9 15:36: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9 16:19 编辑

    第一次看到曾华锋的文章,是他在《跑者世界》介绍自己的杭州马拉松,当时很惊讶业余选手轻松地以254完赛,而且文章写得文从字顺,属于在跑者里是最会写的,在会写的里面是最能跑的那一种。从当当网拿到曾华锋写的这本《奔跑332公里》,我首先读的是第六章,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杨源的遇难经过。感动之余就想向跑者大本营推荐一下。可网络搜索并没有现成的,于是这几千字只能利用点滴时间自己录入了。。。。想以此纪念第一位越野跑中牺牲的杨源,也提醒跑者们:安全是永远的第一位。
    再次感谢曾华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38: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9 16:15 编辑

          曾华锋,网名荒城,1972年生于湘中山村,自学成才,冷暖尝尽,务过农、做过工、考过研,历任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记者,现为人民日报藏文版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大文学硕士、马拉松运动员、泰尼卡中国越野跑队员、益跑网专家。崇尚超越自我,挑战自身的不可能性,先后加入北大山鹰社、绿野,签约阿迪达斯、泰尼卡。2004年来,完成过18个马拉松,11个达标国家二级,其中“三周三马”全部跑进2小时55分;征战过11个100公里赛,4次进入前10名。2013年出征世界最难越野赛巨人之旅,以143小时43分48秒第265名带伤完赛。
     第八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设立了最佳团队、最佳攀登、最佳探险活动、年度突破、最佳背包客、GORE最佳环保公益精神等十项大奖。其中《人民日报》记者曾华锋以中国完成“巨人之旅”全程332公里第一人的骄人成绩获得年度突破大奖。“参加巨人之旅是我这辈子做得最疯狂的事情之一。”


      曾华锋邮箱:rmrbzhf@163.com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3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9 16:15 编辑

   《奔跑332公里》序言:巨人之旅:梦想之旅 磨难之旅 悲壮之旅

  参加巨人之旅是我这辈子做得最疯狂的事情之一。就像当年改行那样,一个煤矿机械厂的技术工人、业余通讯员竟然走进了南方那家知名的都市报;就像当年考研那样,一个只有初中英语水平的自考生居然敢觊觎中国第一高等学府。

   这一切,都源自梦想。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说:“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跑友雪白的年糕团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巨人。”梦想让无力者前行,梦想让普通人超越平凡。

   自2004年首次参加100公里越野赛、2006年首次参加马拉松赛以来,大小三十余战,梦做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大。但是,当巨人之旅厚重的大门徐徐开启时,我仍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好几次梦中掉进雄浑、陡峭、黑暗、寒冷的阿尔卑斯山,不知所从……

    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几经踯躅、思考和探询,我接受了意大利泰尼卡公司和巨人之旅的邀请——我已经41岁了,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这辈子恐怕也不会再去做。我愿意迎接挑战!我愿意在年富力强力所能及时用血肉之躯去书写传奇不留遗憾!

    我不想苟延残喘地长命百岁,我不想日复一日地无聊生活!我想要迎风怒放的生命,我想要熊熊燃烧的岁月。

    面对强大的对手,光有亮剑精神是不够的,还得有亮剑的实力!实力不会凭空而来,而来自刻苦和科学的训练。疼痛难以避免,挣扎难以避免,但是,美国知名耐力跑选手迪恩•卡纳泽斯说:“那些疼痛和挣扎蕴藏着神奇。”

    在长达8个月的备战中,我完成跑量4300多公里。其中,在2013年7月20日—9月2日为期45天的专项训练中,完成8个周期的“车轮战”训练,跑量1332公里,累计爬升16800米,并创造月跑量975公里、4天路跑202公里、3天山地跑175公里的个人纪录,历经夜跑、雨中跑、三伏跑、亚高原跑、带伤跑……

    据专家分析,如果用归因理论来解读选手的运动成绩,最重要的归因在于“内在动机”、“自律”和“10000小时以上的训练”。精神源自内心完善自己的强大需求、自律自控的自我执行以及长期刻苦的高强度训练,“天才或许存在,但在整个运动成绩中仅占1%的因素”。

    相传,在希腊战神奥丁主持的瓦尔哈拉神殿里,阵亡的维京战士会被信使接到这里,每天闻鸡起舞接受最残酷的训练。傍晚则喝酒聚会,伤口奇迹般复原。当最后的战斗“神之劫难”降临时,最勇敢的800名战士全副武装,肩并肩走出,与战神携手作战!

    2013年9月8日10点,我冒着大雨和冰雹踏上阿尔卑斯山的赛道,迎接平生最为严峻的赛事。虽然前路多艰,但我相信汗水和智慧凝结的力量可以穿石断金脱胎换骨化茧为蝶,可以唤醒阿尔卑斯山的第一缕晨光,可以为我和儿子赢得光荣与梦想!

    比赛如同西天取经,多灾多难:恶劣天气、如林峭壁、跑友遇难、高山失温、膝盖受伤、脚底起泡、胳膊酸痛、极度困乏……我像经历了一次地狱般的行走,像吃完了一生的苦,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绝处逢生。最后10公里,我边跑边流泪。

    历经六天六夜,身心疲惫、伤痕累累的我带着杨源的遗愿,带着亲朋好友的期待,擎着鲜红的五星红旗,拿着儿子的照片,冲过终点也就是起点的大门,完成了世界难度最大的越野赛。环状的庞大的巨人之旅赛道终于在中国选手脚下闭合了!

    “曾华锋于当地时间14日上午10:00完成全部332公里比赛,用时143小时43分48秒,位列265位!他成为第一个完成全程332公里的中国选手(去年因为天气原因缩至303公里)!”14日,泰尼卡发布,“这几天的辛苦努力和坚持,让他挺住了,顺利冲过终点!”

    我又想起“疼痛与挣扎蕴藏着神奇”。到底什么是神奇?神奇就是人类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和精神,让我们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浴火重生创造奇迹。

   巨人之旅是梦想之旅,也是磨难之旅,悲壮之旅。经历过黑夜,就更能体会旭日的绚丽与温暖。一路走来,我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巨人。把他唤醒,与你同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4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10 09:02 编辑

第六章:穿过全程最高峰,惊闻跑友杨源遇难

            “非常的自虐,落差有一千到两千米的各种直上直下”
    巨人之旅的大部分赛道在海拔1500米以上。在每一个海拔2800米或以上高度的山口前,都要爬过陡峭险峻、完全没有植被和泥土覆盖的岩壁。在下降过程中,先要当心在张牙舞爪的峭壁上滑坠,又要在迷宫一样的巨石中寻路,随后要小心砾石区的碎石滚落。
    即便在低海拔的林区,路面也是林旭的乱世和交错的树根,容易绊倒、崴脚;海拔最低点基本上是山谷中村镇的补给站,在城镇里得绕上好几公里才能在某个不起眼的的角落中找到;补充过后又将从海拔几百米或千多米重新回到2000米以上。这就是这一路的常态。
    “今天随蜗牛在巨人之旅路线上踩点,虽然是一小段,首先感觉是非常自虐,落差有一千到两千米的各种直上直下!”极致玩家的编导冯冀说,“当你一步一步好不容易登上山坡,站在垭口一看,前面是一个更深的山谷,一个更高的山峰,对意志力是极大的摧残。”
    雨仍然在下,不过大雨、中雨已经转为毛毛雨。借着头灯的光,可以看到细细的、白白的线状物滑落。地面湿漉漉的,有草的地方能踩出水来。好在高山泥土不多,不像中国的黄土高原或南方丘陵地带,一旦下雨就泥泞的难以行走。
    我摸出海拔图。陈漱文在官方海拔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加工,多标注了一些关键数据,并且将长长的海拔图分为七张,每个赛段一张,就像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每到一个大型补给站就取出一张新图,一目了然。我曾对奥巴巴说:“你看人家做的!”
    比赛避光拼体力,还要拼智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要不得。赛前的功课做或不做,做得好与做得差,差距也蛮大。因此有人说,跑步是在用脚下棋。
    第二赛段是从Valgarisenche 至Cogne,长度为53.5公里,累计爬升4141米,主要任务是翻越三座大山,不过还不明显比第一赛段高:2854米、3002米、3299米,各自位于60、70、90公里处,相对应的最低点依次是1662米、1738米、1654米。
    也就是说,每座山至少要直线上升1200米,最高的超过1600米!并且,巨人之旅的最高峰就出现在这个赛段。因此,抛却天气和个人体能的因素,这个赛段是最难的!
    据称,生活在低海拨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觉基本正常,没有明显反应;超过2400米,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阶梯和足够的时间,还是能够逐步适应;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完全适应。3000米,已经高过西藏林芝,身体会有所缺氧。3300米,只比拉萨低350米,既要当心缺氧,又要当心大风低温,夜间行走则尤其要小心。
    相对于登山而言,这点海拔似乎不算啥,人家8000米以上的山一登就是好几座。不过,登山和越野跑是两项不同的运动,登山更需技术、装备和一般性耐力,越野跑更需速度和速度耐力,装备则简单得多。环勃朗峰赛的冠军20小时34分钟完成有9600米爬升的168公里山地;耐力跑天王Kilian Jornet 创下了7小时14分登顶乞力马扎罗山并返回的记录,而普通登山者要花一星期才能完成全程。
     2011年夏天,由跑者五零等发起,2011TNF100的女子冠军刘军彦、全马成绩2小时17分的牛超等6名跑友沿着昔日的茶马古道的滇藏线跑步上雪山。经过9个昼夜,他们从海拔2000米跑到4500米,全长200公里,创造了国内海拔3000米和4000米以上连续跑步距离最长,净海拔爬升最大两项跑步记录。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4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10 09:03 编辑

                      北斗七星横夜半,雨天终于要结束了
     虽然是夜行,但选手的距离没有拉开。尤其在上山途中,一盏盏头灯彼此辉映,蜿蜒前进。也有些闪亮处不是头灯,而是路标的反光条,它们是静止的,小小的一团,头灯则是移动的,光照范围也稍微大些。
    选手的衣服、背包、鞋子也大多有反光条,头灯扫上去,奇形怪状都出来了,有的像太空人,有的像隐形人,有的像怪兽。。。。这些反光条其实主要为路跑而设置,以防止在夜间被汽车撞着。当然,在山地的夜间,也便于被其他人看见。
     由于第一赛段跑得较多,平地和下坡基本在跑,因此膝盖上方的股四头肌有些反应,臀大肌也略有不适。为谋求长远发展,我降低了第二赛段的目标,能在16小时完成即可。行进时以走为主,主要在路况好的平路上和下坡时跑一跑。
      这样相对比较轻松。尤其夜间行进,全都是走,没啥压力。人流也不想第一赛段那么集中,我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了,有时坐在岩石上揉揉脚、压压腿、吃点东西,不再着急忙活。如果第一赛段也是这样,酸痛就不回来的这么早了。
      第一座山不算难,只是下坡有点陡。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抬头望天,满天星斗,其中呈勺子状的是北斗七星。记得2004年在北京门头沟第一次参加100公里越野赛时,也看到了北斗七星。时隔9年,物是人非,只有它明亮如初。
凡是能看到星星的无云的夜晚,白天一般是晴天。这点,我在值夜班下班的路上验证过无数次。有点欣喜。我们被与折磨得太久,多少凶险隐藏在雨中。
      6点,天蒙蒙亮,尽管太阳还没露出脸来,但山与天相接的轮廓中已经能看到呈波浪式的光芒。半小时后,旭日爬上山头,将山间的沟沟坎坎全部照亮,雨天终于结束了!
     下到一个小型补给站兼计时站,大约6点50分。或许是被雨水浇坏,或许是洗澡时淋湿,手腕上的芯片已经无法感应。从此后,每个计时点都靠人工计时。后来,许多选手的芯片都坏了,工作人员也习以为常。另外,好多选手的号码布经过风吹雨打、磨损,字迹不清。“举办方只要肯花钱,这些都好解决!”王博一语中的。
    这里有二三十人,我把杖和包放下,坐了会儿,吃了点东西。旁边站着一位穿紧身长裤的苗条女子。她是日本人,一只眼睛坏了,用白布遮住,布上画了一面红色太阳旗,我们叫她独眼女郎。她看起来比较年轻,但据陈漱文说已经44岁,第二次来跑巨人之旅了。
    走出补给站,找了块空地,做着简单的拉伸,以缓解肌肉、关节、韧带的疲劳。在100公里赛中,我也会在平坦地段边走边拉伸,效果好极了。
    重复着以前的流程:踏上小镇的水泥路,沿着标志进山,人烟渐渐减少,海拔慢慢升高。。。。整个白天都在爬山,我计划在天黑前翻过最高峰,这样能减少夜跑的风险。我深知3299米意味着什么:大风、低温、缺氧、路滑等。
    蓝天白云下的阿尔卑斯山像天使,像美女,含情脉脉地撩开温柔的面纱,将婀娜多姿、美妙绝伦的身段展现在我们面前。以前在视频中见到的蓝蓝的水泊、绿绿的草甸、绵绵的山体,一一呈现。每每抬头,都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观感。感慨这里的风景之美,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文学硕士的文学水平“可见一斑”。
     山上有各色花。据Vibram HK 100微博写道:“每年夏天许多小白花盛开在阿尔卑斯山区。这种高山植物火绒草也叫雪绒花,是菊科薄雪草属高山植物。英文名Edelweiss,意为高贵白色,是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原产名花和高原草原的象征。风靡全球的电影《音乐之声》即以小白花为隽永的主题曲,它是真善美的象征。”
     享受比赛,是一个时髦的词儿,不止一位跑友这么叮嘱我,不过,于我而言,自虐是常态,享受是瞬间。参加巨人之旅绝对不是一件享受的事,能全程享受的人,恐怕还没生出来。保持一颗敬畏、警惕、的心,才能周密计划,充分备战,小心行动。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4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9 16:08 编辑

                           步步为营,平安穿越两座3000米以上大山
    爬第二座大山的时候,也没感觉到太大难度。多数上升的路都是“Z”形,增长了距离,但减小了坡度。只有最后一两百米直接爬升最为陡峭,累的时候,常常爬一会儿就站在路边,拄着双杖,“呼哧呼哧”喘几口气,再接着上去。
    山顶的尖棱体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3002m”。不远处,有个很小的医疗站,透明玻璃造就,比中巴的车体还小,只够摆一张高低床。里面有2位工作人员,除了提供简单医疗,还承担着补给饮料、水的功能。里面的物品,都是直升飞机吊下来的。
    行进的时候,我没忘补给。除了补给站的食物,我自带了少许士力架、榨菜、萝卜干、海带丝、烤肠。其中,士力架的热量较高,100克有489大卡;榨菜、萝卜干、海带丝轮流使用,主要是提供盐,而盐里含有人体不可或缺的电解质。意大利的补给以甜为主,咸的较少。
    水壶背包供水方便,把头一歪,嘴就叼住了水壶的吸管,“咂咂”两声,水就进了喉咙。两个水壶一共可以盛1500毫升的水或饮料,足够保障20公里的供水。整个比赛过程我没有缺过水,尿液比平常多出三分之一,这表明饮水充足,肾功能工作正常。
    第三座大山也就是最高峰的登攀之旅较为漫长。晌午时分,在一个木制小屋旁边,自来水“哗哗”的流淌到长长的水槽里,有选手把双脚泡在里面,有两个小孩卧在长凳上笑嘻嘻的给我们加油。向阳的草坡上,四五位选手有的仰面而卧,有的侧身而卧,做着短暂的休整。为什么许多人在大型补给站待的时间短?因为困极了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休息。
    整个下午,我都在一个马蹄形的群山中绕来绕去,偶尔回首才烦心已经绕了很远很高,曲曲弯弯的路绕到天际,但最高峰依然遥遥在上。最后的强攻来的很猛烈,海拔显示抵达3200米的地方时,以为登顶,实则还有一个山头高高在上,于是继续埋头苦干。
    百米的山东头有何难?非也。巨石横陈,狭路只有30厘米宽,全部为不规则的石头。左侧是70度的大陡坡,乱石穿空,掉下去必将粉身碎骨。好在,右侧打了保护绳。我没扶绳子,而是用双杖一点点撑稳,再往上走。百米山头耗掉我一二十分钟!
    损失点时间没有关系,能安全完赛比什么都重要!
    登顶后,可以万事大吉了?也不是。急剧下降的危险大于上升。一脚没踩好,或者惯性往下冲,或者手杖没支稳,都有可能摔落山崖!为什么登雪山的人那么慢?因为每一步都在厚厚的冰雪中前进,每一步都关系生死!
    后来有同事问我,有没有高原反应?这个真没有。高原反应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缺氧的因素以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
    有人说,身体好的人上高原反应会强烈,身体差的人上高原反应不强烈,实在是无稽之谈。有五种人不宜上高原:有心血管病的人、高血压患者、肺功能不好的人、感冒患者、高脂血症患者。因此,需要到高原工作的人,应仔细地体检是否患有这些疾病。另外,从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要阶梯上升、逐步适应。
    我之所以没有高原反应,一方面是亚高原训练较多,五上灵山不是白上的;另一方面是曾经去过高远。2012年夏天,我和刘磊副主任去西藏出差,忙里偷闲慢跑了一次,虽然呼吸比平原急促,但还是跑完了18公里。在海拔稍低的林芝训练时,状态更好,和一队正在进行武装拉练的战士跑了好长一段。陈漱文说,他在海拔4100米的黄龙跑山时,有过较强烈的反应。因此,在巨人之旅的比赛中,我也有过担心,毕竟这么久没上过2500米以上的地区。我能做的就是快上快下,让身体还没来得及感受到严重缺氧就已经撤到3000米以下山区。当然,这需要体能的支持。
    在最后几公里平缓的下山路段,极致玩家的记者再次跟拍,直到终点。18点40分许,我完成第二赛段,抵达102公里处的大站Cogne。这一赛段花了将近16小时。由于控制了节奏,较为舒缓。如果第一天就按这个节奏来,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陈漱文于当地时间18:26进入位于离起点库马约尔102.1公里的大型补给站Cogne;曾华锋紧随其后,于当地时间18:44进入Cogne。此时两位运动员正在休息,暂时排名分别为278和288.奥巴巴预计当地时间凌晨进站。”泰尼卡在每日简报中播报。
    至此,难度最大、海拔最高、天气最差的两个赛段结束,距离超过100公里,爬升达到8100米,中国任何一个100公里越野赛都没有这么难!能完成这两个赛段的选手,在国内应该算是有相当基础者。2012年,李子尘就是在这里退赛。这个关口会卡掉多少选手?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4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10 08:59 编辑

                        夜黑坡陡路滑,杨源摔落山崖头部撞伤去世
     有了在第一个补给站休息的经历,这回轻车熟路:领存衣包、用移动电源给佳明310XT充电、在一层大厅吃饭、拎着大包到休息室。。。。休息室貌似大礼堂,上百张单人行军床井然排列。不过人进人出,头灯闪烁,不到困极难以睡着。
    我舒舒服服洗了个澡,正准备找床位睡觉。忽然,看到前面有位熟悉的选手,那不是陈漱文吗?不见他也就一天多,但感觉隔了好长时间。他脸色黑得吓人,拉着我走到一旁,低声说:“杨源去世了!”我大惊,第一反应就是:“去世?心脏病?猝死?”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都发生过猝死事件,但跑者依然纷至沓来。而有些中小学校发生猝死后,校领导、学生、家长“闻跑色变”,长跑课干脆被取消。于是,中国人的体质越来越差,“胖死”的人越来越多——肥胖导致心血管病、“三高”、中风、糖尿病等。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载:“一项美国研究对387例年轻猝死运动员调查后发现,导致猝死的原因依次为:肥厚型心肌病(26%)、心肌炎(5.2%)、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2.8%)、冠状动脉粥状硬化(2.6%)和扩张型心肌病(2.3%)。也就是说,多数运动员猝死与“心”有关,无缘无故是跑不死人的。
    陈漱文告诉我:“下山时,摔了下去。。。。”我这才想起,赛道上确实有许多危险之处,尤其2800米以上的石头山,坡度极为陡峭,稍不留意就会发生意外,但我没想到意外竟然出现在自己熟悉的跑友身上!巨人之旅虽然难度很大,但前三届都没有跑死过人。
    陈漱文是看到同事给他发的“注意安全”的短信时,觉得蹊跷,才上网查看的,然后发现举办方9日公布了杨源遇难的消息:“为尊重家属,有些细节略去。巨人之旅举办方以最沉痛的心情发布通告:在Crosatie垭口下,有一位运动员因为在夜间的事故去世了。巨人之旅举办方向该运动员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举办方为表达对于去世运动员的哀悼、尊重和同情,决定取消报道跟比赛技术方面和成绩方面无关的所有信息一天。另外,正在跟运动员的家属取得联系,并以最沉痛的心情向运动员的家属和跑友致以慰问。”举办方鼓励所有志愿者、跑友和比赛观众对于发生的事故表达最强烈的尊重,尽量利用冷静和理智的心态鼓励和支持还在比赛的运动员。”
    赛后,据奥巴巴回忆,第一天的比赛要连续翻越两座2800米的山,夜晚10点,他听到新加坡女选手蔡晶晶呼救:前面有人掉下去了!他和一名意大利选手迅速沿“之”字形赛道下行,直线下降百来米后,在偏离赛道10米左右的乱石堆中,发现一名男子身子朝上,头部朝下,血流不止,并发出微弱的求救声:“Save me,Save me。。。”
    奥巴巴说,由于天黑,加之伤者身上盖了急救毯,没能认出他是杨源。雨一直在下,还挂着风,温度很低,奥巴巴和意大利选手冻得直发抖,站都站不稳。等了一段时间后,得知救护人员正在往上赶,遂无奈下撤。蔡晶晶留守。路上,奥巴巴见到上行的救护人员,但时间已经过去快两个小时,救护人员往上走还得一段时间,杨源即使没有摔死,也会失血而死。。。。
    据蔡晶晶说:“我大约在杨源后面5米。当我看见他消失在悬崖边时,心一沉。当我寻找他时,我发现了他的帽子、登山杖,他已经躺在血泊中。”蔡晶晶立刻呼叫医疗救援,呼叫路过的跑者帮忙。杨源一开始还有意识,对蔡晶晶的呼唤有反应,但最终不治。
    蔡晶晶虽然深受震撼,但她决心继续向目标前进。她说:“当杨源遇难的消息传开,每个人都被震撼。虽然我和杨源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最后一刻和我在一起,这对我是个打击。但是我知道,我必须继续前行,这就是生活,你必须前行。”
    “早上的一切事多么美好:睡的香、吃得饱,出发前帅帅的合影,凉爽的天气,壮丽的风景,还有路上刚刚结识的朋友以及相机里记录下满意的照片。仿佛一个人生来一帆风顺,但命运就在他最意气风发壮志满怀的时刻给予迎头一击,斩落马下,不留后悔的余地。难道人生不就是这样?”有跑友如是说。
    9日11时,举办方通告:“昨天夜间在去往Valgrisenche方向、在Fond湖附近、下Crosatie 垭口的路上去世的运动员的身份:姓名是Yang Yuan,号码1040,1970年出生的中国籍选手。事故是由于运动员摔倒头部撞伤去世。让我们永远都记住他的微笑,愿逝者安息。”
    奥斯塔山谷自治区旅游局局长Aurelio Marguerettaz 发信悼念:“巨人之旅的最基本原则和价值理念是友谊、团结、尊重,也是这项比赛的基础。我以巨人之旅的基本原则代表奥斯塔自治区管理方和整个奥斯塔山谷社区对运动员的亲属、朋友表达最深切的哀悼。。。。”
    “这旁边的所有人都知道了,只有你和我不知道。”陈漱文说。泰尼卡和极致玩家的工作人员担心影响我们比赛,一直隐瞒着消息。王博见瞒不住我们,也证实了此事。
    “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我倒吸一口凉气,杨源走过的路我必然走过,所有抵达这里的选手都走过,谁都有失足的可能性。遇难的可以是杨源,也可以是我,是你,是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怎能不震惊?!怎能不沉痛?!
    我想起2002年的那个夏天,我刚接到北大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就听说北大登山队在希夏邦马西峰遇雪崩,五名学生罹难,一根绳索上串着五具年轻的遗体!而在此之前,我还亲见“预祝北大登山队登攀成功”的条幅在北大南门高高的飘摇着,那些闪亮鲜活的身影顷刻间便在风雪中消逝!我据此写成3万字的《山鹰传奇》,迄今尘封在家。
    这些年,山难不断。在通往珠峰的上升途中,躺着一具具尸体,甚至绳索上也挂着尸体;阿尔卑斯山每年都有山难,仅法国2012—2013年登山季就发生70起雪崩事故,造成34人死亡;2012年7月9日,清华大学登山队愿攀登队长、第六届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获得者严冬冬在新疆天山4400米高度的冰川掉入暗裂缝,不幸遇难。
    这些事故大多发生在登攀雪山的途中。投身越野赛9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在越野跑赛中遇难,而这个人恰恰是我认识的跑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5:5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吻青山 于 2014-4-9 16:14 编辑

    陈漱文言谈中隐隐有退意,但我知道他不会退,他为巨人之旅付出了那么多,跑山跑到手指骨折,怎会轻言放弃?我也不会退,我为巨人之旅练了4300公里,流下过多少汗水!杨源是一名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而不是病死在床上。作为战友,更应接过大旗,一往无前,实现他的遗愿。
    原计划在这个补给站待三到四个小时后出发,但我决定延长休息时间,减少夜跑时间。从9日18点40分到10日零点45分的6个小时,我一直待在补给站,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挥也挥不去,忘也忘不掉。。。。。。

001mOaAgty6EITXcBNif4&690.jpg (181.91 KB, 下载次数: 116)

001mOaAgty6EITXcBNif4&690.jpg
9#
发表于 2014-4-10 08:25:49 | 只看该作者
巨人之旅,神奇之旅,什么是神奇?那些疼痛和挣扎蕴藏着神奇,怀念跑友,安全第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跑者大本营 ( 冀ICP备2022018670号-1 )  

GMT+8, 2025-5-12 05:05

0311-66698866

Pao Zhe Da Ben Yi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