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踏浪而来 于 2010-4-5 19:17 编辑
一个人可以不奢求物质上的富有,但不可以拥有精神上的贫瘠;可以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但不可以没有渴望没有追求;可以不总是成功,但不可以不尽力而为。为热爱而跑,为健康而跑,为快乐而跑——这就是黄志和的人生境界。
黎明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镇,大运河边的新工区小山一巷4号。凌晨四点, 黄志和老人家里的大挂钟有节奏地响起……黄老穿衣,起床,换上跑鞋,走出房门。慢跑的脚步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老人任冷风吹动长长的银须,跑向晨曦……
黄志和1930年12月出生在江苏海门。1955年10月参加工作,在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干过矿工资料的统计员,后来在该矿夏桥井掘进一区当一名煤矿掘进工人。再后来,黄志和被调到徐矿集团权台煤矿工会,先后从事宣传、美工等工作。1993年退休前在徐矿集团第二医院医务处当图书馆管理员。黄志和七十年代练习长跑,60岁退休后开始跑马拉松。19年来,他平均每天跑步20公里,不仅获得过老年组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而且令诸多年轻的参赛者自愧不如。在黄志和老人的家里,翻开一摞国际马拉松比赛成绩证明书,打开第一个塞得满满的奖牌包装盒,老人的辉煌战绩便可一览无余……“厦门8次,上海7次,香港4次,澳门1次,青岛1次,大连2次,郑开2次,西安1次,扬州1次,山东1次,杭州3次……”。如今,已近79岁高龄的黄志和参加在国内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已达38次!其中全程能跑到四小时左右,半程能跑近两小时以内。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他的《曲江》一诗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黄志和,一位耄耋老人,为何对挑战生命极限的马拉松运动乐此不疲?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黄志和的选择就是这样。1970年,自己开始练长跑。1993年,他从徐矿集团光荣退休,锻炼的时间更有保证了,每天长跑锻炼至少20公里!除了在体育场比较平坦的跑道上锻炼,他还经常在坡陡崎岖的大洞山的山路上去磨炼自己的耐力和毅力。从那时起,黄志和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令许多年轻人都不敢企及的目标:参加国际马拉松比赛。
以个人报名方式和马拉松爱好者的身份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一直在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心中酝酿和升腾一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1998年10月10日,黄志和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
来自世界五大洲、32个国家的两万多名长跑爱好者同场角逐。黄志和就是其中的一位。那年,他已近68岁。全程时间定格在“3小时42分10秒”。他兴奋地竟像个孩子!
正午
人过50天过午。黄老已步入古稀却从不服老。 他在用跑步记录着感动。感动,是发自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愫。今年,已经79岁的黄志和老人,让我们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他让我们这些比他年轻的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平安就是幸福,健康就是快乐”的真谛。
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之后,黄志和的奔跑生涯的精彩迭出,足迹踏遍了中国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城市:
2001年1月8日,黄志和作为老年组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参加全国铁人两项锦标赛(自行车80公里、15公里跑步),获得“铁人精神奖”。
2005年6月4日至5日,山东东营市举行“万达杯”第七届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黄志和获得男子组10000米决赛第一名。
2005年,黄志和参加青岛国际马拉松赛,成绩是3小时52分43秒。
2007年,黄志和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成绩是4小时12分31秒。
2008年,黄志和参加大连国际马拉松比赛,成绩是4小时9分2秒。
2008年,黄志和参加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成绩是3小时59分47秒。
2009 年,上海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23分19秒。
2010年 ,厦门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32分16秒。
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镂刻在黄志和心扉里的记忆是那么深刻,回味是那么悠远。黄老如日中天,心态依旧年轻。
黄志和提前来到厦门,在跑友刘永仁老先生的帮助下低价在环岛路海滨附近租住了一处简陋的农舍。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道上,银须飘飘的黄志和成了赛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但是,几乎没人知道黄老的短裤口袋里早已揣好了遗书:“我叫黄志和。跑步是我生命的第一需要,假如我在跑步中不幸倒下,请您把我的遗体送到医学院供医学解剖用……”黄老并没有倒下。他的比赛时间为3小时41分32秒……观众的惊呼声响起来了!
黄志和成了厦门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在荣誉和快乐的背后黄志和也有难言之隐和几分惆怅。老伴和他长期分居,住在城里姑娘家。自家的事只有自己知道。黄老很无奈地说:我只愿享受跑步中的思考和快乐,无心去羡慕别人幸福的爱情生活。当年,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没能维持老两口曾经短暂的和谐生活,最终让两位老人选择了独处一处。心中的伤痛也只有自己去慢慢抚平了。
黄老长期跑马拉松,从中获得健康快乐,但也对身体造成了意外伤害。伤病的折磨让他多次动摇又多次坚持。一次突发阑尾炎,险些终止了他的跑步人生。多亏邻居发现的及时,通知黄老的家人,黄老才逃过一劫。我们采访期间,当地体育局为黄老做了一次例行体检。黄老的心肺功能未发现异常,双腿的关节脚趾都好于同龄人甚至比他年轻的许多人。但不可否认,黄老毕竟年事已高,身体骨关节的退变在所难免。长时间长距离的奔跑,两腿的负荷有增无减。骨质增生引发的疼痛时好时坏。黄老每次赛前不得不在膝盖周围贴满了膏药。黄老曾经脚跟骨长了骨刺。一跑起来,骨刺便钻心似地疼痛,医生建议他停止剧烈的跑步运动,注意劳逸结合,以避免引起其他部位病变。黄老并没有被医生的话吓住,他利用自己参加扬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机会,得知一个治疗骨刺的“土方子”,就是:不去管它,脚越是疼,就越要跑,跑麻木了,骨刺也就磨掉了。半年后,他的脚根真的不疼了!
在黄志和老人家里的楼梯口,整齐地摆放着至少五六双跑鞋。翻开鞋底来看,不少鞋底的边上、外侧都打上了补丁。老人介绍说,自己每天锻炼长跑,鞋子是用得最快的。有时一双新鞋子,跑不上十来天,便穿破了底。一年下来,几双新鞋都不够用。人家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是跑万里路,穿多少鞋啊?为了不耽误跑步,他甚至学会了自己补鞋。老人家里修鞋子用的锥子、胶水、胶皮、钉鞋的写墩等修鞋工具等一应俱全。粗略估算一下,黄志和老人以每天长跑平均20公里计算,一年下来要跑7000多公里,不包括每年参加各种马拉松比赛的路程,20年下来仅长跑锻炼的路程就是1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了三圈半。穿坏的跑鞋不计其数。
黄昏
唐代诗人李商隐发出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说来也怪,年轻时的黄志和老人,曾身患多种疾病,如“鼻烟、丹毒(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轻微肺结核等等。爱上长跑后,这些疾病不知什么时候竟不治而愈了,甚至他连患感冒的次数都很少。老人说,这是长年累月的长跑锻炼,让自己跑出了健康。而且,锻炼还让他感到生活充实,没有空旷时间去想消极的事情。通过比赛,还可以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心境变得更豁达、开朗。甚至于通过锻炼,黄志和老人在自己身上还发现了“奇迹”。
黄志和老人不仅是自己的“修鞋匠”,还是自己的“理发师”。平时,头发、胡须长了,他便亲自给自己打理。2008年,老人竟发现头上生出了黑头发。这令黄老感到惊喜异常。难道自己在古稀之年“返老还童”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黄志和老人,从60岁退休后开始跑马拉松,因为持之以恒的锻炼,让自己真的变“年轻”了,这是生命的晚霞。
黄志和老人年轻时梦想在矿上当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直到退休也未能如愿。他没有过高的追求和奢望。他蔑视权贵和金钱。长期以来,他还有一个深藏的愿望,他想自己写一本书,名字叫做《跑步与健康》。他要把自己的体会都写进去,他坚持跑步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追求健康的晚年生活。黄老有句众人皆知的名言:我不怕死,怕不死不活“宁可跑死在路上,也不病死在床上”。他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死也不需要麻烦别人照顾。更不愿拖累他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黄老获得很坦然。2009年11月28日,上海马拉松前夜,晚上10点多,我们去黄老住的小旅馆拍摄。和他同住一个房间的几位跑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唯独黄老早已沉睡不醒。第二天,黄老忍着饥饿和寒冷跑完全程。到终点扑到了志愿者的身上。
跑友们建议黄老争取得到赞助,去参加世界知名大城市的国际马拉松赛。能成为世界吉尼斯纪录中年龄最大,并在规定比赛时间内跑完马拉松全程的第一老翁。也有精明的商家想借黄老做文章,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黄老习惯了长期孤独的生活,他每天最惬意的就是在完成一天的长跑锻炼后,在楼梯间修葺的低矮浴室内冲个冷热水澡。然后就是独自在家中裸奔。洗衣、烧水、做饭。黄老吃喝不讲究,饭量大的惊人。早饭是一大碗稀饭,馒头就咸菜。偶尔也吃个咸鸭蛋。外出参赛也就卖点蛋糕、方便面对付。因为牙口不好,日常就喜欢吃一些软的、易消化的食物,如老人自己熬制的玉米粥,香蕉、葡萄干、桔子等。到菜市场买菜,小商贩们没有不认识他的。再说这么大年纪,多少都会让利照顾一下黄老。每天饭后,黄老习惯躺在沙发里,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老人特别喜爱看的电视有体育、国际、科技、台湾“海峡两岸”等各个频道的节目。有时,他也临摹一些国画、练练毛笔字,或者和老伙计下下象棋。下午还要在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捉虫除草,然后在小院里做几百个蹲起,再做几十个俯卧撑。夜幕降临,黄老少量用餐后,用热水泡过脚早早入睡。一年四季,黄老日不出而跑,日落后而息。生物钟走得很准。
黄老调剂生活的最好办法就是外出参加马拉松比赛。他把简单的行囊捆扎在小拉车上,出远门只坐火车,从来都是硬座。住旅馆也是低廉的洁净的小店。出门在外从不吃正餐,就在小摊上或旅馆里解决。
老人还想买一架手风琴,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在绿意葱茏的夏天,在天高云淡的秋季,或者在银装素裹的冬天,找一块地方,用心弹奏自己喜欢的小曲……
黄老在书写着生命的传奇,晚年的余晖染黄了他那飘飞的银须。在不断延伸的马拉松跑道上,伴着均匀的呼吸和心跳,他执着地跑下去,永不止步……
在拍摄采访三位马拉松奇人的那段时间,我们被一次次感动着,他们的生活用清苦两字形容实不为过。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比许多人要充实和阳光。如今,我和三位跑友一直保持着通讯往来,黄老和吴老师先后给我写过两次信,他们讲出了采访时不想说出的隐私,我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看似有些怪异和孤僻。其实,他们跟普通人没有多少区别,在他们身上我看到更多的就是善良和敬业。如果说到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们比我们更执着更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