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跑者大本营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身体裹挟灵魂,怎样跑都美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3 09:43: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0多场全马的修炼 | 身体裹挟灵魂,怎样跑都美好
2016-04-22 嘉鸿cat 北京大学校友会

孙嘉鸿:1988级北京大学法律系校友,跑族创始人,资深马拉松跑者。曾任国际律所亚太地区管理合伙人,连续5年上榜全球知识产权战略专家300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过去8年主讲世界若干大学知识产权与创业创新课程。

在我当时的跑马字典里,没有PB



2014年7月我在德国慕尼黑的马普学院讲授知识产权法,讲课期间的周五,我去了一次奥地利的山间。周日,我在德奥边境一个叫福森(Fussen)的地方,围绕著名的白雪公主城堡原型新天鹅堡 (Newshwansein)跑了个罗马之路马拉松——这也是我的第6个全程马拉松。

在起点时,我遇到一位77岁的日本跑者敬三先生,他身材不高,却精神矍铄,气场强大,当时打着横幅,准备完成他的第100个马拉松。我当时跑步才2年,遇见大神,心里估算,若按我当时的跑步频率,以后每年跑3个全马,也得70几岁才能完成百马。在对老先生赞叹崇拜之余,我暗自思量,人家经历了怎样的奔跑人生?

那天,温度高达34度,很多路段是森林,当地海拔有800米,赛道时不时有爬升。我当时不懂,实际上那是我第一个越野,我还按城市马拉松的跑法,讲配速,讲后半程快过前半程(Negative Split)。到了后半程,天气炎热,山林路段爬升增加,我几乎累得要放弃了。在菜鸟跑步阶段,我的主要目标是挑战自我,不放弃。所以每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想起点年长我33岁的百马跑者敬三先生,想到他此时此刻也在经历同样的折磨。有这样的榜样在后面,我努力坚持下来,终于5个半小时完赛。



然而这次赛后我并不开心,因为这个成绩是6个全马中的 PW (Personal Worst , 个人最差成绩)。周一回慕尼黑上课时,学生们问我周末跑得怎样,我只回说跑完了,没好意思讲跑了多久。因为在我当时的跑马字典里,没有PB(Personal Best, 个人最好成绩)就是失败,不值一提。

跑步初期,我争强好胜,输赢心、虚荣心很重,非常执着。每次比赛,一定要达到预期,跑出PB,才算过关。第一个长野马拉松是4小时53分,虽然未达到预期的4小时40分,但因比赛那天下雪刮大风,首马完赛的情感冲击,多多少少掩盖了心理预期未达标的失望。

第二个墨尔本马拉松按4小时30分训练,但因为比赛日上厕所晚了,加上出发站在最前排没有阻挡,我临时跑高了改配速,前半程2小时快了,后半程下雨撞墙崩溃2小时35分。4小时35分虽然是PB,但我仍旧觉得郁闷不甘心,我认为如果前半程按计划2小时10分, 后半程按计划2小时20分,跑进4个半小时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马拉松不是拍电影,没有如果,没有重来,更没有剪辑。

第三个清迈马拉松,我也是4小时35分完赛,觉得及格可以接受。第一次跑全马没有PB是2014年2月的东京马拉松——我的第4个全马。跑到10公里,右腿大腿外侧ITB扭伤,当时“退赛”一词还没使用过,长那么大我不记得半途而废放弃过什么,所以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放弃比坚持更困难更无法接受。东京蛮干,硬撑下来,跑了4小时48分,我觉得很失望!不顾一切完赛的心态也让我付出了惨重代价,东京之后,两个月才恢复。
奔跑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

跑步除了流汗流泪流血排毒减肥,还是一个心智情感情绪精神灵魂成长修炼的过程。


南纬80度南极马拉松的"战友们"

跑多了,发现PB可遇不可求。身体受伤,赛道难度,天气不好,状态欠佳,各种原因,造成PB不可能成为常态。我真正能够释怀,不追求速度,不执着PB, 是在2015年第二次跑东京马拉松的时候。当时我的身体状态很好,2014年初我开始吃素之后,体重减轻,体内毒素减少,身体恢复很快,跑量直线上升。东京前后的几个全马,超马,我的成绩都不错。2014年11月纽约马拉松,4小时22分;2014年12月台北马拉松,4小时17分;2015年1月香港马拉松,4小时17分;2015年2月1日高雄马拉松,4小时13分; 随后一周的香港50公里越野,11小时10分。连续创新高,我觉得2月22日的东京肯定可以再创佳绩。

谁知,再次跑东京31公里时,我的左腿大腿外侧ITB受伤。最后10公里,在疼痛和挣扎中,我灵光一闪:奔跑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东京三万多人能量聚合共同奔跑,全城空港,百万人围观,这是一个城市的奇迹,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而我却长时间局限于个人的虚荣心,好胜心和对于跑步的误读,忽略了当下。念头一转,我放弃了对是否完赛、多长时间完赛的执着,开始尽情享受比赛,体验了在第一次东京马拉松中没有觉察到的氛围和欢乐,最后也是跑了4小时48分。同样的比赛,同样受伤,同样的完赛时间,我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这是我跑到第17个全马的领悟。

跑着跑着,才明白PB难,放弃PB的念头更难;完赛难,弃赛更难!

第一次主动弃赛是2015年3月的香港大屿山100公里,6000米爬升,32小时关门。赛前左髋扭伤,所有人劝我弃赛:医生,教练和家人。我不甘心,首个百公里,我不顾一切站到起跑线上。晚上11点半起跑,下雨,路滑,第二天早晨跑了快33公里,7点天亮后我不慎又摔了一跤,右膝裤子破了流血受伤,雪上加霜。到晚上快9点,70公里,到达第六检查站CP6跑了21个小时后,我纠结了20分钟,决定弃赛。这是跑了18个全马后的觉悟。超马的折磨,我在跑了几千公里后才开始尝试克服内心的强大自我(ego),学会了取舍,敢于放弃,接受不是事事完美,可以有缺憾,缺憾也是美。


港马港百中的别样香港

接下来在2015年4月的平壤马拉松,我又有了第一次被迫弃赛的经历。按照国家体制,本地选手基本3个小时以内完赛;为照顾外国跑渣,关门时间设定为4小时。平壤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城市开放一个周长10公里的中心供外国人奔跑也属多年不遇,所以我也格外珍惜,抓住各种机会与本地大人孩子军人平民互动照相。还剩最后一圈儿10公里时,离4个小时关门只有40分钟,根据自己10公里最好成绩51分计算,无论如何4小时也跑不完,于是我主动放弃,要求收容,实属无奈。

有了主动弃赛和被动弃赛的经历,我的脸皮厚了,心态好了,跑步也开始进入怎样跑都美好的阶段。
身体裹挟灵魂,怎样跑都美好

2015年6月,为了完成七大洲全球跑步,我一个月内飞了三大洲,跑了4个山地马拉松,一周一个。本着游山玩水看世界的平常心,这次七大洲全球跑步于我而言是一场难忘的身体和心灵旅行。南美洲秘鲁的印加古道马拉松,号称世界上最难的全马,爬升3000多米,在安第斯高原海拔3000-4000米的山间穿越12小时后,我第一次见证了马丘比丘的光辉,忘掉自我的平静喜悦。一周后的南非五大猛兽,我体验到了人类在蛮荒时代需要能够奔跑的特质,否则很容易成为动物的午餐晚餐。奔跑在人类的基因里,跑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问题,更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繁殖后代一样重要。



一周后我从非洲去了英国,在离伦敦2小时的英法边境跑了个号称英国最难的巨头马拉松——爬10座小山头。住帐篷,当地农场主赛中裸体敲钟为选手加油;苹果酒补给,我体会到了当地人民自娱自乐的淳朴友好。接下来的一周也是在德国讲课之余的周末,我跑了奥地利的冰川马拉松,从1700米一直下降到800米。本以为一路下坡的马拉松应该好跑,没想到在10公里时,我的左脚上起了个鹌鹑蛋大的血泡,腿也最后跑到哆嗦下坡恐惧症,然而我也看到了醉人的山水,热情的民众以及自己可以过滤疼痛的能力。

一个月之内,光比赛我就跑了31个小时,从南美洲到非洲再到欧洲,如同时空穿越,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风景。我体验到了身体裹挟灵魂,能够一同在路上的美好满足。

2015年8月,跑外蒙古100公里超马时,我遇见一位瑞士人马克,在70岁的年纪上,他还能坚持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美的100公里越野连跑15年,并以15个半小时完成,在外蒙古骑行超2万公里,体能真是相当惊人!马克说,提高体能不是为了PB拿名次,而是为了更好地享受奔跑。只有当体能提高到一定程度,思绪才可以没有疼痛自由驰骋,这叫身体和灵魂的双重自由!跑到第25个马拉松时,我似乎可以理解马克对于奔跑的解释,开始体会如何获得自由。

去年11月在南纬80度即将完成南极马拉松、完成七大洲时,我的内心出奇地平静,我现在也无法解释当时为何如此波澜不惊、心如止水。现在看来,南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南极是在世界尽头的第30个马拉松,是没有噪音、污染、战争、贪婪的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我觉得自己终于更接近自己,可以去感受到当下的美好。

去年11月在南纬80度完成南极马拉松

南极之后,在2016年1月1日的大鹏马拉松上,我尝试了第一个赤足全马,这也是我的第33个全马,被戏称“没有困难创造困难”的马拉松。从那之后我发现,跑步可以简单快乐,没有鞋也可以跑。


cat姐的赤足全马,没有困难创造困难

奔跑这个一脚前一脚后的事情让我痴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同样着迷?每当我站在起跑线上,都为那里的能量聚合而感动,那么多人,忍受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折磨去挑战自己。奔跑一定有令人无法理解,语言文字无法完全捕捉的魅力。

跑步颠覆了我对奢华,舒适,浪漫的理解, 降低了对幸福的要求:香港100的65公里CP6检查站,半夜坐在寒风里小睡的9分钟,我觉得是今生睡得最香的一觉;外蒙古雨中20公里山地,蒙古包里点上炉火,一碗素方便面,是人生最幸福的美味和补给;情人节,原来觉得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是浪漫,而今年的情人节,两个人去跑2个半小时山地赛,手拉手冲线,是体能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另类浪漫;以往,飞30个小时觉得很辛苦,现在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没有干扰,可以看书写作看电影无所事事发呆,有吃有喝有厕所,比起山野中风吹日晒雨淋,简直就是天堂。


cat姐和同是北大校友的丈夫信跃升

凡是学过社会学的人,大概都会记得马斯洛的金字塔五层心理需求。当年人云亦云,不知所云。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环套一环的心理成长轨迹,满足一层才会爬高一层。

马洛斯是美国犹太社会心理学家,晚年将人的心理需求又增加了一项Z理论即精神追求,除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还有自我超越的心理需求。跑步让人心理满足,成长,开悟。相当多跑者会得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部分跑者还会体验自我超越的忘我,高峰体验和出世体验。如果你还没体验到塔尖儿的感受,再多跑跑。

跑步以来,世界上只剩两种人:跑者和非跑者。遇见77岁日本百马大神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我发起了“百城百马”,用10年时间,选择中国有特色的100个城市,组织100场马拉松比赛。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百城百马”让更多的非跑者变为跑者。

跑步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管多远多高多虐,不管你有多少人围观陪跑鼓励,最后都要一个人完成,要靠自己的双脚挪到终点。跑步又有它的社会属性,跑团,跑群,比赛,都是支持人们跑下去的理由。

而“健康,快乐,友谊,正能量”的跑族理念也并非空穴来风,是奔跑的魅力所致,是这几年跑步的内心总结,是让一部分人先跑起来的动力源泉。

按目前3年30个全马的速度,等我跑完百马,不会七老八十。等我跑完百马,未来的我可能会对今天的文字微笑。在路上,可能还有更多颠覆三观的“想不到”等着我呢!

结束语
熟悉她的人,差不多早已经忘记她的原名——孙嘉鸿,好像只会记得她叫Cat姐。
Cat姐的马拉松故事是格外纯粹的,一个人的奔跑需要什么理由呢?胜负心和荣誉感会在一脚前一脚后的动作中被甩在身后,只剩下身体努力跟上灵魂。
一个人的奔跑面对什么界限?南极、印加古道、慕尼黑、南非、平壤、外蒙古……她跑过的风景都成为了她自己,而北大,则是她在30多个全马史后的又一次回归。
5月2日,cat姐将穿上跑鞋奔赴北大,那时,你在哪里?

编辑:李怡
图片来源:跑族公众号
头图设计:武秋云



点击“阅读原文”5月2日,和cat姐一起跑!
阅读原文阅读 125813 投诉
写留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跑者大本营 ( 冀ICP备2022018670号-1 )  

GMT+8, 2025-5-9 23:01

0311-66698866

Pao Zhe Da Ben Yi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