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大本营
标题:
一天内,就有234人登顶 珠峰“客满”了!
[打印本页]
作者:
路遥
时间:
2013-8-27 11:58
标题:
一天内,就有234人登顶 珠峰“客满”了!
本帖最后由 路遥 于 2013-8-27 12:15 编辑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6月刊上发布的一组图片,显示距离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巅不到100米的“希拉里台阶”已人满为患。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直是登山者渴望征服的目标。过去能够成功登顶的人屈指可数,而如今,多的时候一天有234人登顶珠峰。
技术进步催生了庞大的珠峰旅游业,令众多登山者一圆“珠峰梦”。昔日人迹罕至的珠峰因此拥挤不堪,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和登山者生命安全。
从英雄传说
到人尽可攀
今年5月是首个美国人登顶珠峰50周年,为予以纪念,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作者马克·詹金斯展开攀登珠峰的旅程,却发现通往世界最高峰的道路拥挤不堪。
在距离峰顶1692米的三号营地休整时,詹金斯看见大队人马经过帐篷门前,朝着珠峰方向排成一条不见头尾的长龙。到达海拔8200多米的高度时,詹金斯和夏尔巴人向导帕鲁若遇到严重的人流拥堵。
由于地势险峻,经过此处的登山者都得抓着早先布好的绳索一步步往上走。詹金斯和帕鲁若却迈不开步,他们身前背后紧贴着“成串儿”的登山者,全都手抓同一根绳索等着往上走。
这样高海拔的拥堵异常危险,意味着所有登山者,无论体力和技能,只能以同样速度缓慢前行。直到午夜时分,珠峰附近道路的拥堵仍未缓解。
詹金斯和帕鲁若挤在人群中,等着前面100多名登山者缓慢前行。不远处岩石凸起的危险地带,有20多个登山者依赖同一根破旧的绳索向上攀爬。一根埋入冰里、严重弯曲的雪桩是固定这根绳索的唯一工具。万一这根雪桩松动,抓着这根绳索的20多人将全部坠入山下,必死无疑。
为保证安全和速度,詹金斯一行决定放弃沿同一条绳索前进,在帕鲁若带领下另辟蹊径。他们离开拥堵的“常规”道路,来到无人涉足的大片冰面上,分散行动向上移动。对于经验丰富的登山者而言,这比挤在人群里缓慢移动要安全得多。
由于登峰者众多,为了缓解登顶者过度拥挤的现象,尼泊尔探险队协会计划在接近顶峰的位置安装梯子,地点定在海拔8839.2米处,也就是著名的“希拉里台阶”,当年新西兰著名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就沿着这个“台阶”登上巅峰。这段峭壁异常艰难,被认为是接近顶峰的最后一个障碍,上山、下山都必须经过此处,而且每次只能通过1人,这导致很多登山者在这个瓶颈区被迫等待。架设梯子的计划也得到了国际登山和攀岩基金会主席弗里茨·弗里兰德特的支持,在他看来,梯子只用来下山,不会影响登山的难度。
从专业登山
到烧钱开路
珠峰曾经遥不可及。60年前,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成功登顶,成为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第一人。50年前,全年只有6人成功登顶珠峰。
技术进步拉近了登山者与世界最高峰的距离,仅去年春天就有500多人成功登顶。高技术的应用也令珠峰更加拥挤。随着气象预报更加精准、可靠,越来越多登山者选择在风和日丽时“扎堆儿”登顶。
鉴于攀登珠峰不再是职业登山家的“专利”,越来越多业余爱好者慕名而来,催生了庞大的珠峰登顶旅游业。然而,如今向着珠峰前进的登山者队伍中,90%缺乏基本的登山技能。他们都是商业登顶旅行社的顾客,为登上世界最高峰支付了3万美元到12万美元。
当年,希拉里和诺尔盖挑战极限时不会预见到现在登山者的优厚条件:一件连体登山服价值三四千美元,齐膝高的登山靴至少两千美元;早期挑战珠峰的人,没有很好的防寒装备,也没有必要的绳索与器具,氧气瓶更成为稀缺品,而今氧气瓶已经成为攀登珠峰最有力的武器,攀登7000米以上的高峰,每瓶氧气价值近千美元,有人一带就是5瓶。
众多“登山”游客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成功登顶,但都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詹金斯攀登途中就亲眼见到至少三具登山者尸体。
珠峰环境险恶、气候多变,但令登山者殒命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他们的狂妄自大。
如果没在高海拔地区接受足够的训练,登山者攀登珠峰时往往难以准确估计自己的耐力,很难在关键时机折返营地、保住性命。越来越多登山者因为经验不足在试图登顶时丢掉性命。“只有不到半数的人有足够经验攀登这座山,没经验的那一半最可能死在这里。”帕鲁若告诉詹金斯。
拥挤是威胁登山者性命的另一因素。去年5月19日,从东南山脊路线攀登珠峰的最后冲刺路段“希拉里台阶”严重拥堵。这是海拔8790米处一处高12米、近乎垂直的裸露山体岩面。拥堵造成众多登山者在这里滞留2个多小时,严重损失热量。当天有234人成功登顶,4人遇难。
作者:
路遥
时间:
2013-8-27 11:59
本帖最后由 路遥 于 2013-8-27 12:14 编辑
从圣洁清静
到环境危机
可以预见,未来仍会有不少人渴望登顶珠峰。如何维护这座最高峰的圣洁与清静,是每个登山者和登山旅游机构的责任与义务。
珠峰规模最大、服务最到位的登顶旅行社“喜马拉雅体验”为此做出不少努力。该旅行社每次“发团”登顶的人数众多:30个顾客和30名一对一服务的夏尔巴向导。但他们在雪山上很少留下“足迹”。每离开一处,他们的登山队总会带走垃圾和排泄物。
很少有登山队这样做。珠峰地区的清洁由“萨加玛塔污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多亏这个官方机构,珠峰登山大本营的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登山者的排泄物被收入大桶统一运到山下。
经营“喜马拉雅体验”的新西兰裔法国人鲁赛尔·布赖斯认为,如果珠峰旅行社能携手合作、限制每个登山季的游客数量,就不难维持珠峰环境、保证游客安全。
“喜马拉雅体验”已经带领17支远征队成功登顶珠峰,安全是这家旅行社的“金字招牌”。旅行社不仅为每个顾客提供一对一的夏尔巴向导,还为每名顾客和向导配备无线电通信设施,要求他们每天与总部联系。为防止意外发生,旅行社要求每人佩戴雪崩信标机、登山安全带、铁钉靴,而且登山期间要随时挂在安全绳索上。为避免陷入险境,“喜马拉雅体验”还要求顾客遵守纪律,按照向导要求前进或后退。
然而,并非所有旅行社和游客能够负担如此昂贵的安全举措。那些开价较低的旅行社雇用的夏尔巴向导人数有限,且大多经验不足。同样在珠峰经营登山旅行社的阿根廷裔美国人威利·贝内加斯说:“去年在珠峰殒命的游客全都是那些便宜旅行社的顾客。” (综合新华社、央视消息)
珠峰惊现
斗殴闹剧
人多路少
手多绳少
攀登珠峰,有一南一北两条路线。
位于珠峰南坡的尼泊尔在商业登山方面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 竞争比较激烈,有多家高山探险公司提供服务。外界对南坡攀登珠峰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过度的商业开发方面。只要你交了钱,不管有没有登山经验,总能找到商业登山公司带你去向珠峰冲顶,这也直接导致了珠峰在最佳的登山季出现人满为患的景象。意大利登山家西蒙去年5月将南坡的冲顶景象形容为“游乐园”,200多人乌压压的一片向珠峰冲击,很多人甚至根本就不会使用基本的设备。而在今年4月27日发生的一幕珠峰斗殴事件更好地证明了南坡的乱象:西蒙和另外两个自由登山者尝试新路线时和夏尔巴人发生冲突,据目击者称,斗殴的原因是当时正在修路的夏尔巴人可能觉得西蒙一行在“免费”享用他们冒生命危险换来的劳动成果。
而在位于中国的北坡,商业登山的兴起比较晚。据了解,在2003年以前,中国的登山大多是运动员式登山。从2005年开始,商业登山开始慢慢兴起。目前中国国内唯一有资质提供攀登珠峰服务的是西藏圣山公司。该公司向山友提供的是全包式服务,因此费用也比较高,目前的收费是每人30万元,但并不乏人问津。
作者:
young
时间:
2013-8-27 12:50
一声叹息。
作者:
自在铁马
时间:
2013-8-29 10:34
登珠峰是登山者的梦想,就是忒贵,玩不起!
欢迎光临 跑者大本营 (http://www.pzdby.com/)
X3.3